华夏本土起源说21:女娲的双系神性质与风姓族北迁、东迁和向西回迁
华夏本土起源说21:女娲的双系神性质与风姓族北迁、东迁和向西回迁
文|黄饮冰
统一看女娲神话,就会发现女娲神话前后是矛盾的。既然女娲用泥土创造了人类,怎么又会与其哥哥成婚再传人类呢?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就是女娲原本是双系神。
什么是双系神呢?就是说女娲有两条起源线,最后这两条起源线归并到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女娲大神。这就意味着,在人女娲未成为女娲神的时候,神女娲就已经存在了。在人女娲成为神女娲后,原始的神女娲完成了历史使命,其世系就断绝了。以后的女娲世系,出自人女娲之后裔。
一、以前关于女娲是双系神的论述
对于女娲是双系神,我在《女娲不是大青蛙,呙者,女性生殖器也》的《一、神女娲和人女娲》一文论述过,现转述如下:
1、神女娲
神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在中国远古的姓族时代是普遍崇拜的神。女娲神的传说,是对姓族时代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真实反应,那时远古居民认为自己的生命来自母亲,形成了女性生殖器崇拜。女娲神崇拜起源自中国的南方,并由南方向北方传播,最终被华胥之女——人女娲所替代。
传说中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女娲也用五色石补天。所以,在姓族社会的早期,女娲崇拜就已经形成了。女娲是始祖母,她用黄土创造了人,是人们生命之源;人们为纪念女娲,保留了女娲的称号,并选择女娲的灵童来继承女娲的称号,因为女娲的特殊地位,她在世时期就拥有了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继承女娲称号的人,也继承了她的最高领导人的职位,长久以往,女娲成为了族群的最高首领的称号,历代姓族的最高领导人都称女娲。经过较长的时间,女娲势必要上升为神,女娲由人上升为最高神后,女娲又是姓族最高神灵的称号。通过较长时间的演变,女娲就成为了姓族的“神和帝”了,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女娲,成为了姓族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唯一的统治者。
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把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这只是女娲崇拜的遗迹而已。在姓族社会,由于华夏远古人并不是很多,女娲崇拜应该是远古华夏人的共同崇拜。现在的中国诸多民族,都是女娲的后裔。
所以,女娲是姓族社会时期的最高神和姓族组织的最高首领的合称,反映的是姓族时代女性生殖崇拜和远古时代首领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历史。女娲作为创世女神,早在母系姓族时代就已经是人们信奉的女神和人们臣服的最高首领,如红山文化就有不少女神庙和女神像。
对于信奉女娲神的远古诸多姓族来说,女娲是她们共同的最高首领和最高神灵。在大洪水之前,就是这样。
2、华胥之女——人女娲
人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也有人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出生于大洪水期间,距今6800年到6300年。其母是华胥,其兄和夫是伏羲。
传说中说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是母系姓族时代向父系氏族时代过渡的时期,那时的婚姻制度是“女婚男嫁”,伏羲是第一个嫁给其妹妹女娲为夫的男人。从传说中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来看,与伏羲结婚的女娲和伏羲出自同一人种体系,所以她们是兄妹关系结为夫妻是可能的。
所以,人女娲,是大洪水期间与伏羲兄妹结婚再传人类的女娲。
女娲文明因为人女娲而得以延续,所以,人女娲也上升为神女娲,成为“神女而帝者”。
二、神女娲诞生于女性姓族时代,衍生于尼崇拜
为什么说女娲是女性姓族时期的“神而帝”者呢?这就要从“娲”来分析,也要结合中国文字的起源来一起分析。这样的分析,我以前就做了。这里再论证一下。
从中国文字来看,文字是由“文”而“字”,就是先有“文”,再由“文”组合成“字”。早期的“文”就是“音形义”的合体,一个“文”表达一个特定的概念,可以纪事,可以祭祀,但是还不具备“连读成章”的功能。在由“文”组合成“字”之后,“文章”就出现了。
什么是“文”呢?这我以前多次说过,“文”就是“纹”,古人谓之“鸟兽虫迹”。那么“文”,实际就是对事物的模拟出来的图文。在中国文字的源头上,“文”就是组成“字”的“根”,就是“字根”。
“娲”的字根是“呙”。我以前解释过,这个“呙”,就是“女性生殖器”的模拟图文。这个含义,从所有从“呙”的字都有“内陷”的含义来看,“呙”的起源就是“内陷之物”。在女性姓族时代,“内陷”之宗被归结成“女阴”,与女性生殖器紧密相连,形成“呙”崇拜,也就是女性生殖崇拜。当然啰,在远古,女性生殖崇拜是一个普遍的崇拜。“生”也是来源于女性生殖崇拜。
向更远的时期追溯,就又要追溯到“尼”。“尼”的本意就是“两性亲呢”,也就是“男女交合”。我以前也说过,在彭头山发现的“x”字符,就是最原始的“尼”,就是对“男女交合”的描画。在进入女性姓族时代前,远古人已经有“男女交合”才生人的认识,所以华夏远古人很早就演化出了原始的生殖神——尼神,也就是尼崇拜;尼崇拜也就是原始的人祖崇拜。
但是在人类进入女性时代时,男人在生殖中的作用被女权所虚隐,远古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尼”是对生命来源的崇拜,逐渐就演变成了尼崇拜,被崇拜的“尼”,在女性时代就是“女祖”了,神女娲就是对女祖的崇拜演化出来的人祖。在祭祖活动中,华夏远古的习俗就是设立一个“尸”来代替“尼”(祖神)接受祭祀,在长期的祭祀中,这个“尸”就逐渐的神化和专职化,成为了“神而帝”者,既有族权,也有神权,形成“女娲神系”,这就是原始的“女娲神系”。“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都是属于神女娲的事迹。
看了我以上的论述,你就会理解我以前说过的“伏羲原来是夫婿”这句话的含义。在“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中,我们是看不到伏羲的存在的,所以伏羲的历史并不是有些人说的有上万年甚至几万年的历史。但是女娲神的历史,可能有上万年的历史。从考古看,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进入到母系姓族时代,他们就以血缘母亲为单位结成姓族共同生活。
这里也要指出,伏羲的历史没有上万年,但并不意味着八卦的历史没有上万年。湖南学者总在考证“八卦起源于高庙”,这个我不反对,我反对的是伏羲起源于高庙。高庙是人祖庙,祭祀的是“神女娲”。
女性在生殖中的作用,在姓族社会后期,终于隐瞒不住了,于是在姓族社会后期形成了“女婚男嫁”的婚姻习俗,男性嫁到女性姓族去生活,这种情况,在传说中是存在的。“父子不相见,祖孙相见”的习俗,还有“孙为祖尸”等,就是“女婚男嫁”习俗的遗迹。因为儿子要嫁到对方姓族去,而孙子又会嫁回本姓族。这种婚姻习俗,就是姓族社会后期的夫婿文化。在古籍中,就有女娲的夫婿之族皆承“伏羲之号”的说法。这个“皆承伏羲之号”的说法,就证明女娲氏族的夫婿之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个的,只要是女娲的夫婿,都被称作伏羲,所以伏羲,其文化内涵就是夫婿。
这里也还要重复一个观点,就是远古的氏号,既是这个氏号的创始人的称号,也是继承这个氏号的后裔的称号,所以说到某个氏号,我们是不能把这个氏号当做某一个具体的人的,否则中国远古历史就理解不了。伏羲,包括第一代伏羲本人,也包括与女娲结成夫妻关系的后来者。同样的,女娲,包括第一代女娲,也包括继承女娲称号的女娲后代。
伏羲走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的一个洪水泛滥期的盛期(距今6800年到6300年)。这些观点,在我所著的《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
三、风姓华胥系女娲
在女娲神出现前,华夏远古人本身就形成了尼崇拜,但是未形成女娲崇拜。所以我在命名华尼人、胡尼人、华尼安人的时候,均加了一个文明烙印——尼。
原始的女娲神,是在姓族社会时期起源于中国大西南,所以先期迁移出大西南的华尼安人和胡尼人,都有人祖崇拜,但没有女娲崇拜。末次冰期结束后迁出大西南的人群,才有女娲崇拜,这些人群,包括古夏人、古尸人和古黄人。人女娲,就出自古夏人中的风姓族华胥系。
“风”字本身就具有西部特征。何为“风”?“风”的繁体字是“風”,与“虫”的关系很密切,所谓“风动虫生”。“虫”,上古人曾经以“虫”概括所有的可见的动物和虫类,在宋代还有把蛇称作长虫、把虎称为大虫的。所以上古的“虫”,不能理解成现代的“爬虫”。上古还有一个“虫崇拜”,比如大禹之“禹”、蚩尤之“蚩”,都是虫崇拜,但是不能理解成爬虫之类。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云从龙、风从虎”,所以谈到虫,隐含的是虎崇拜和蛇崇拜。这些都是西部特征。
在东部有太昊和少昊。说是太昊少昊姓风。我以前解释过,东部的少昊、太昊氏族的“风”,实际应该是“凤”。“凤”的繁体字是“鳯”,“凤”是从鸟的。在后来的时代,伏羲和太昊合一,所以也导致“風”与“鳯”不分了。实际上,伏羲和太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伏羲是“人蛇合体”,太昊“以龙为纪”,古籍是交代得很明白的。从本质上看,女娲伏羲属于古夏人,太昊少昊属于古胡人。《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句话说的就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即夏图腾。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才是一系传承的。
在距今18000年到13000年,是一个温暖期。风姓族从云南和四川西部北迁,走的线路是青藏高原东缘。这一点在大地湾距今20000年到13000年时期的文化遗存中体现出来了。
在距今20000年到13000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存中,出现了新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出现大地湾一期陶片,这个陶器文化就是从南方而来的。文化的传入也意味着可能有人口的迁入。但是,大地湾一期陶片在文化遗存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意味着新迁入的人口是少数或处于被领导的从属位置。
我以前就说过,在18000年到13000年,由于升温,西南的华尼人进行了北迁运动和东迁运动。北迁的一支中就有风姓族。风姓族进入中国北方的西部,在甘肃大地湾这些个地方与华尼安人(燧人氏)混住在一起,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华尼安人等北方族群在北方生活了几万年,形成了对低温的适应性,对升温不适应,而且升温还产生了很多的次级自然灾害,这就导致了华尼安人逐渐地向高纬度区迁移。这就为新迁移而来的华尼人风姓族逐渐地演变成主体族群提供了机遇。华尼安人的皇族是燧人氏,其“神而帝”者是燧皇,燧皇及其族群是没有向高纬度区迁移的,原因就在于燧皇的后裔要奉守燧皇的祭祀,燧皇的领导地位没有发生动摇,所以在这个期间风姓族等新迁移而来的华尼人处于从属地位。
在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的1300年间,气温再次下降,这次降温导致了燧皇族群东迁。大地湾这个地方就留给了新来的风姓族和其他的华尼人,中国北方西部的文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燧皇族群先是在河套地区,后迁往河南的商丘地区。这1300年的降温,也导致迁移到高纬度区的上古人类遭到灭顶之灾,其文明成为了现代人的考古材料;遭遇此劫,高纬度区的文明实际上断绝了。而中国北方西部的华尼人(包括风姓族)却借机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了北方主体族群。这一批北迁的华尼人,被打上了北方西部的文化烙印,形成了上古时期华夏北方的古夏人。他们共同的图腾就是夏图腾。原始的夏图腾是“人面鱼纹图”。
距今11500年后,气温再次回升(其间有过大约200年降温期),风姓族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华胥氏。大约在9000年到8000年前,华胥氏带领风姓族东迁,在东迁到豫东鲁西南的雷泽地区时,时间恰好进入到大洪水与海浸同发的盛期。在大洪水和海浸的作用下,雷泽地区同整个豫东、鲁西南地区成为了东海的一部分,末代华胥氏生下儿子伏羲和女儿女娲,在大洪水和海浸中进入到鲁西南丘陵地区,产生女娲伏羲兄妹婚配再传人类的神话。
北迁的华尼人在北迁前已经进入到了女性姓族时代,产生了神女娲崇拜。但是迁入北方西部时,燧皇处于主神地位,北迁的华尼人的女娲神不被崇拜,只能处于隐蔽位置,存在于北迁的华尼人族群中。直到大洪水和海浸同发时期(距今6800年到6300年),燧皇衰落,北迁的华尼人的女娲崇拜才成为主体崇拜,代替了燧皇。所以华胥才把自己的女儿命名为女娲,以建立北方女娲神地位,代替燧皇的神位。自此北方女娲才走上历史舞台。
在北方人女娲兴起后,形成了新的女娲神系。经历过大洪水之后,南方女娲演变成了王母,进一步的演化,就成为了西王母了。
四、大洪水后女娲族群增加的文化特征
经过了大洪水和海浸,在鲁西南丘陵地区发展出来的女娲伏羲族群,增加了新的文明特征。这个新增加的文明特征,一是与大洪水和海浸有关,形成了“涡崇拜”,在陶器上增加了“涡形纹”,这就是6000年前后“涡旋纹”在陶器上大量出现的原因。二是捕鱼业在生活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这个期间也增加了“鱼崇拜”,鱼纹在陶器上也很多。三是水中的蜗螺之类也进入食谱,山上的喬虫一类也进入到了食谱,女娲氏的后裔也就演变成了有喬氏。这些都是女娲族群对大洪水这个外在的生活大环境适应性的结果。
五、伏羲与神农的转换
这个北方的人女娲与其兄伏羲成婚,在鲁西南越过大洪水和海浸,在距今6300年到6000年,随着大洪水和海浸的消退,女娲伏羲族群进入豫东鲁西南平原地带,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了北方族群的血统来源,很多族群因为与女娲氏族建立婚姻关系,承袭了伏羲的称号,演变成了伏羲的后裔。女娲族群逐渐西迁,大约在距今5900年的时候进入豫西陕州庙底沟一带,与早期迁移到这里的神农族群的祖族——华尼尸人一起,创造了庙底沟文化。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气温再次下降,庙底沟族群南迁,神农氏走上历史舞台。
黄饮冰2018年9月22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