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须注意避免三个部位的自伤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太极拳,是法天贵真的武术瑰宝。练习太极拳者,若行法循规,身上便会慢慢洋溢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太极气质

陈氏太极拳,是根深叶茂的正宗太极流派。拳是好拳,关键是练要得法。

吾师说,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是好东西,若结合空间发力,很容易练出太极内劲。若练习不得法,容易引发腰、膝、脑三个部位的自伤,须注意自我防护。不仅陈氏太极拳如此,赵堡、孙氏、武氏等其他门派太极拳亦然。

吾之体悟,和拳友分享。

一、步法不得法,易伤膝

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鑫先生言:“太极拳,缠丝法也。”

陈氏太极拳以缠丝法成名于世,但练拳不得法而引起的自伤问题,亦和缠丝法有关。当然,这不是缠丝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练习不得法的问题。

吾认为,缠丝法极为符合太极原理。如果说河图是体,那么缠丝法即是用。毫无疑问,缠丝法不仅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亦是太极拳的经典功夫之一。

为何说练习陈氏太极拳步法不得法,则伤膝?

图一:

吾之研究,太极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观来氏太极图(见图一),白者,为太极之其大无外,为开,为外缠,为离心力,为阳缠丝;黑者,为太极之其小无内,为合,为内缠,为向心力,为阴缠丝。吾所言之外缠和内缠,是就来氏太极图之黑白缠丝而言的,非手臂。

行拳时,当上身走出阳缠丝,下身只有走出阴缠丝,才能形成上下相随、阴阳相生的一体双螺旋。之于两手和两脚,亦是阴阳相生的双螺旋缠丝法,若左手走出阳缠丝,则右腿须走出阴缠丝。

但是,陈氏太极拳的大马步,却是硬生生地把下身特别是双腿的缠丝法几乎给堵死了,致使阴阳不和,难以气沉脚底。一些招式的缠丝法只是走了上身,下身的缠丝法至多走到大腿,甚至到腰胯,可以说只是练了一半的缠丝法,决不可能做到气沉脚底。

诸多拳友把气沉脚底理解为脚掌蹬地面,这是错误的。脚掌蹬地面时,人体之气脉主要集中到中脘,下肢到膝,上肢到肘。

为何?

天地一太极,地面只是天地之太极体的中间面,此面五行为中土。之于人之躯干,其反射区为中脘部。之于腿,其反射区为膝盖。之于手臂,其反射区为肘。中脘部和肘、膝,五行皆为土。

反射到肘部,因肘不承受体重、外力之压,几乎没有伤害,至多劲不到指尖。但反映到膝盖上,则会因气聚膝盖、力压膝盖而伤膝。

膝盖作为人体的“筋之府”,所有腿部经脉和劲力必须通过膝盖传到脚底。筋,是人体双螺旋运行的一个重要载体。筋不顺,则一切劲力都不顺,从而致使劲力滞留,僵压在膝盖上,若强行练习,必伤膝。

吾未考究陈氏之大马步乃谁所创立,但有一疑问:陈王廷、陈长兴宗师的练法,是否和现在一致?

怎样做到气沉脚底,以免伤膝?

其一。须松开双胯和双肩。松肩后,才能气沉丹田;松开双胯,进而才能气沉脚底。

其二。若以意行拳,脚之意念须入地三尺,而不是脚掌蹬在地面。譬如树根,扎得越深,树干则越坚实。脚之入地意念越深,腿松松地便生发出极大反弹力,此力即为武术大家孙存周所言的接地之力。

二、腰部硬发力,易伤腰

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鑫先生言:

“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小以见大。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大体不可跛倚倒塌,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手虽领身,而身自有身之本位。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合拍则庶乎近矣。”

吾之观点,陈鑫先生此言之要义,简言之,即:立身中正,练拳时以身带手,耍拳时以手带身。

一些陈氏太极拳拳友,因为没有明白“身带手”和“手带身”的奥义,练习不得法而伤了腰。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

拳者没有做到陈鑫先生所言之“裆开一线”,即没有开好前后胯,主要是后胯,即尾闾和骶骼关节,不具备气沉脚底和上下相随的骨架条件。

其二。

后胯不松开,拳者在发劲、承压之时,则胯不能泄力,腰弓难成,身体上下不能相合而断为两截,无法贯通手、脚之两梢节。因此,两腿跨步所形成的三角力之中,有诸多蛮力便僵硬地反弹于腰部,若长久发力,必伤后腰

其三。

一些陈氏太极拳拳友,喜欢用腰胯发力,甚至是命门处发力。由于意念所致,腰部阴生变紧,而腰椎紧张发力则极易受伤。为何?吾已多次提及,意念属阴,想哪紧哪。有些太极拳者喜欢以身(主要是腰胯)带手,自己单练可以,但双方实战不可以。

曾看过陈氏太极拳名家王战军先生和日本相扑大力士较量的网络视频。王战军先生是实力派太极拳家,正宗传人,吾非常佩服。但看此次比赛视频,亦有探讨之处。王战军先生之命门处未凸成腰弓,而是往前凹,说明腰部用力。此战加重了王战军先生之前的腰伤。虽然超负荷运动皆可能于身体造成伤害,但主要原因亦可能与腰部发力有关吧。

怎样走出上下之一体双螺旋,以防伤腰?

我们先看看象形拳创始人薛颠之身形,便知何谓双螺旋,自然也清楚二者差距之所在。薛颠之功夫在他所处之时代,能与其过手者凤毛麟角,我们没有理由对薛颠之身形提出过多质疑。

吾之观点,太极拳者要想走出一体双螺旋,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则,须松开双胯和双肩,具备双螺旋之骨架;二则,须手带身、脚带身,具备双螺旋之引力点,如此,才能上下相随、阴阳相生。

三、震脚拙力大,易伤脑

震脚,是外家拳、内家拳皆有的攻防之术。震脚如出拳,极具实战意义。陈鑫先生曾言震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如金刚捣碓;陈鑫先生又言震脚“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中”,如掩手肱锤、指裆锤。

但在学拳行拳中,一些拳友之震脚,常以拙力硬跺,更有甚者以脚后跟硬跺,甚不得法。

人之脚后跟,反射区为尾闾。若尾闾和骶骼关节没有松开,震脚之反坐力,即会从脚过膝进而振动尾闾,再进而沿脊椎上行至后脑,长期震脚,易伤后脑。

怎样震脚,以防伤脑?

既然震脚如出拳,因此震脚之要义,须用意不用力,抬脚时足心涵空,落脚时松脚放平,一震即松,不用拙力和蛮力。

震脚时力点放在哪里?

吾之体悟,非脚跟,非全脚掌,而是脚中趾尖和涌泉穴之间的位置。

陈鑫先生言,金刚捣硾之震脚所对应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吾之体悟应是足太阴脾经。因为,右手所握平拳为足太阴脾经,左手之八字掌为足少阳胃经,拳放掌心,即是脾胃互为表里,故此动作非常气顺劲畅。

总而言之,太极拳之练习,当行法循规,唯此方可避免伤膝、伤腰、伤脑。之于童子功的练习者,若松开双胯和双肩,可提高难度系数,多练“娃娃架”。之于非童子功的练习者,由于后天生理条件所限,若想养生,以自然步为好,多练高架,尽可能不去追求漂亮的大马步、低架子;若想技击,则须先松开双胯和双肩,然后再慢慢练拳,若如此,则事倍功半。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易筋经》,其玄妙之处,即是以特定姿势,激发人之整条经筋,进而刺激相应的整条经脉并使之处于更加顺畅状态,促进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真力。读罢这段话,太极拳友们必定有所体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