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篇  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一)

X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许慎《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像为“百虫之长”,把龙当做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在奴隶社会,人们把龙说成“鳞虫之长”,是掌管雨水的水神,龙成为古人敬奉、祭祀的神物,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社会功能。而到了封建社会,龙又成了专制皇权的象征。时间越长,人们所赋予龙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某种政治、宗教或文化、审美意义的目的,龙纹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总体上说,龙纹造型走的是一条由多元化向规范化、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因此,探讨和研究古代玉龙纹饰造型,既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龙器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可以作为古代玉器鉴定和断代的一个依据。
史前玉龙——祖型多元 稚拙古朴
史前玉龙,分布的地域不同,文化面貌不一样,有些形象多有争论。对究竟是“玉”龙,还是“石”龙,看法不一。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玉龙”者,不在少数。根据目前的文物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是1994年在辽宁省阜新查海 遗址发掘的一条用石块摆塑起来的龙,距今已有8000多年。而在玉器中,最早的“龙”则是出土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猪龙。在古人看来,不仅龙具有避邪的作用,玉也有避邪的作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把玉与龙结合起来,制作玉龙,用来避邪和祈求吉祥幸福。因此,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普遍存在。此时龙的雏形和风格也是各有千秋。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碧玉龙,高26厘米,龙体系用一整块玉料加工而成,色泽碧绿,完整无缺。龙首吻部前凸,略翘,嘴紧闭,鼻端平缓,端面近椭圆形,双眼凸起呈细长梭形,额及颔底皆刻划细密的斜方格纹,龙的身躯光素无纹并弯曲成“C”字形,无足、无爪、无鳞、无鳍,基本上是蛇形。颈脊长鬣飞扬,恰似一匹飞奔的骏马。在光滑弯弧的背部,有一对穿的小孔,可供系绳悬挂。该龙造型奇特,雕琢细致,是史前玉龙的精品。据考古专家研究,这件玉龙属于红山文化晚期。另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1975年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兽形玉雕,高约15厘米,比三星他拉玉龙所属年代要早。相比之下,二者相同之处有:(一)基本形制均作蜷曲状,造型、做工、抛光也相近;(二)头像猪首并有五官刻线,周身光素无纹;(三)背部同样对穿一孔,用于系挂,悬挂时头、尾均向下;(四)均系碧绿色岫岩玉雕成。不同之处有两方面:一是玉龙头小体长,而兽形玉雕头大身小;二是玉龙首尾不衔接,而兽形玉雕却首尾衔接如环。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它们在所属时代和文化属性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辽宁省文物商店藏有一件高4厘米的小型兽形玉雕,也作勾形蜷曲状,头像猪首,尾则似三星他拉玉龙龙尾,头尾相互分离。这件玉雕可以看作是从巴林右旗兽形玉雕到三星他拉玉龙过渡的中间环节,三者构成一个逐渐演变的序列。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玉猪龙”。除此之外,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玉猪龙和一件龙首璜,璜两端琢制的龙首与三星他拉玉龙十分相似。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即使是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明显地体现出原始玉龙古朴、稚拙的风貌。
商周玉龙——双勾斜刀,形制规范
商周的玉龙,由于王朝的强盛,工艺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玉龙的琢制上,更是别具匠心。
商代早期玉龙尚处于形成的初期。形制厚实古朴、图案简单、刀法简拙粗犷,从黄浚《古玉图录初集》卷三·三的龙形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圆柱状素来看,仍承袭原始社会晚期的造型风格。商中晚期,玉龙雕刻发展演变为造型浑壮、纹饰繁缛、刀法坚毅奔放的风格。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方头玉蟠龙,可算是当代玉龙的一件精美之作。龙长8.1厘米,高5.6厘米,头部较大,张口露齿,眼睛为微微凸起的“臣”字形,又称臣字眼;头顶饰有两个如同蘑菇状的龙角,作圆形卷曲状;整体造型显得沉稳、威严,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这时期最常见的玉龙是扁平体的环状龙或半环状龙。头上大都有兕角,一般而言,龙角竖起者时代稍早,角贴背的稍晚,但也能见到无明显龙角出现的龙形和明显受红山玉猪龙影响的龙形。片状玉龙的尾部相对头部更薄,据说可用于刻划。此外,很多玉龙身上还突破了前期玉龙光素的纹饰风格,满饰由菱形、三角形和重环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并且从颈背至尾还有一凸起的呈扉棱状的脊线。商代玉龙身上的装饰在技术处理上独具特点。许多纹饰线条用两条阴线双勾而成,有的特意在阴线外沿磨成斜面,使两阴线之间的主纹凸现成阳纹状,这在中国琢玉工艺上称之为双勾线技法。综上所述,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是商代玉龙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龙的眼睛有重圈形和臣字形,臣字眼的特征与商代的区别在于眼眦的尖角线大为延长,不少呈内勾状,龙身上的纹样以云纹、弧线纹、椭圆或四方委角形纹、竹节纹等为主。玉龙的角以翘梢鬣形角和朵云形角为主,板状龙的角稍有区别,若勾云形。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

(0)

相关推荐

  • 楚式玉器的特点

    楚式玉器的创新主要表现于玉器的形制.纹饰和雕工三个方面. 玉器造型呈蚕节状,如玉龙.玉笄.玉觽,是楚人玉雕形制的一个新的特点.其次是绹索造型如绹索玉龙.再加出廓玉璧和玉鎏的极不规整,与中原玉雕中规中矩 ...

  • 第六百五十三篇  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二)

    X (续)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墓出土的玉连体双龙佩,玉黄白色,平面略呈橄榄形,以二龙连体构成,龙首透雕,龙身饰勾连卧蚕纹,边缘分布五个穿孔.两龙张口露牙,昂首对视,精神饱满,各伸一爪共 ...

  • 认知世事(六百五十二)

    人生爱恨交错,悲喜一瞬而过: 坦荡面对生活,开心无时无刻: 追求无需苛刻,心情无限快乐. ------------------------------ 人生苦旅,不会总是一马平川, 也不会一帆风顺,注 ...

  • 《诗经》第五十二篇        干旄

    ​<诗经>第五十二篇        干旄 这是一首赞歌,赞美卫文公群臣乐于招贤纳士.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

  • 第四百五十二篇  翁牛特旗海金山红山文化岩画群

    考古人员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海金山镇白庙子山一带发现多处红山时期岩画群.文物专家称,这是中国首次发现这一时期的岩画群,而且岩画的一些图形与以前出土的一些红山文化玉器造型极其相似,起到了相互印证的作用,它的 ...

  • 精读系列第五十二篇:郑和下西洋只有七次?真倭寇不足十分之一?

    上周我们了解了明朝建立之初的国家基本盘,本周我们放大视角回看明朝,从"抗击倭寇"和"郑和下西洋"两个大事件看看明朝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内核. 1.第一波倭寇之患的 ...

  • 程子君:锦衣卫(长篇武侠小说连载之六百五十二)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五十二篇:大宋河山之江河逆转 (二)玉公美政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五十二篇: 大宋河山 第十二章 江河逆转    二 玉公美政   王珪既相,欲收人心,终日处心积虑,如何交私养望.忽然得知,市易司初簿交易之时,听人赊钱.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 ...

  • 第六百一十二篇  红山诸文化之赵宝沟文化类型玉虎

    图1.图2是早年在内蒙古赤峰市赵宝沟遗址征集的赵宝沟文化玉虎,距今8000年,是目前所见红山诸文化唯一的玉虎实物例证. 图1 图2

  • 第六百四十二篇  八千年古玉桂林展现辉煌历史

    X 上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品. 四月一日,有八千多年历史的海外遗珍·红山玉韵的一千一百三十五件玉器.石器在广西桂林展出. 台湾大学林云腾教授称,这批红山玉是在一九零八年至抗日战争时,被日本.法国.德国等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