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吃梨防燥邪,小心越养越干!润肺去燥先辨它,安稳过冬不用愁~
气温降低,寒风四起,空气中的湿度也逐渐下降,人体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燥”的表现,一些注重养生的人早已开始去燥润肺了,吃梨子、多喝水……
但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干燥症状不仅没有改善,甚至还加重了!到底是哪一步做错了呢?
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讲防燥邪的那些事~
知己知彼防燥邪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症”。
中医认为,秋燥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
秋分是秋季的分界线,从白露到秋分,气温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有夏日余热,燥与温热结合,空气湿度下降,此时为中医所谓的温燥期。容易出现口干、咽痛、干咳无痰等不适,饮食应侧重甘凉濡润、润肺生津。
秋分以后,到了寒露霜降前后,气温降低,空气的湿度也进一步下降,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又名“次寒”。容易出现怕冷、鼻塞、咳嗽有痰等不适,饮食应侧重温润,补肾益肺。
秋冬养生注意事项
雪梨味甘、入肺经,可滋阴润燥,有清热化痰、生津润燥止咳的作用,但雪梨性寒,对温燥有很好的凉润作用。
而对于凉燥的人,盲目吃梨可能会出现拉肚子、胃胀等症状,加重咳嗽气喘、影响睡眠,最后转变为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
温燥和凉燥都需要润燥,但是方法各有不同。温燥适合生吃梨或者榨汁;凉燥适合煮着吃或者炖着吃,如果有咳嗽,还可以加入川贝,效果非常好。
肺为娇脏,外和皮毛,主呼吸,开窍于鼻,外界干燥,邪气不管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会伤及肺脏而致病。
但要注意的是,通常润肺的食物多属寒凉,对于脾胃虚弱以及湿气较重的人来说并不适宜,脾胃虚弱之人本来身体就偏为寒凉,盲目养肺,易引起腹痛腹泻,肠胃不适等情况。
湿气重的人吃润肺去燥的食物容易加重湿气,所以要根据自身状况润肺去燥,比如润肺前先祛湿,多吃薏米、茯苓、山药、冬瓜、玉米须等具有温养脾胃,利水渗湿功效的食物。
空气干燥,皮肤、嘴唇、咽喉最易缺水,而喝水是最直接、有效的补水方法。但实际往往是,水喝多了,小便也多了,口渴干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
这是因为喝进去的水大多没有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津液,人们常说的“生津止渴”,津液未生,当然难解干燥。
正确做法应该是喝热水(35℃-40℃左右),这样不仅不会消耗肠胃能量,反而能补充热量,既补充水分,又促进体液代谢循环。
或者安排一个养生壶,水里适当加几样养生小物,如铁皮石斛、西洋参、红枣等。
秋冬季饮食要少吃煎炸、辛辣之物,多以水煮、清蒸为主,秋冬寒冷,不妨试试这道防燥邪的养生菜谱吧~
材料:
排骨、莲藕、玉米、胡萝卜、料酒、盐、枸杞、姜
做法:
1.凉水里放姜片、料酒、排骨,把排骨焯出血沫。
2.把焯好的排骨放在电饭煲里,加上热水,选择煮饭模式,炖煮一小时。
3.开盖,放莲藕块、玉米段、胡萝卜块,继续炖煮半小时。
4.出锅前撒盐、枸杞即可。
莲藕滋阴润燥,排骨补充蛋白质,再加上玉米、胡萝卜,有菜有肉,滋补又解馋。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润肺去燥务必先分清温燥、凉燥,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饮食上要以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为主,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才能为安稳过冬的打好基础。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
今日节目预告
《康复,从重症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