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赶到了汀州古城,也就是现在长汀县城所在地--汀州镇。
“中国有两座最美丽的山城,一座是湖南凤凰,另一座就是福建长汀。”--曾经来过中国搞国际工合运动的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如是说。湘西的凤凰古城,早已随着沈从文的《边城》名扬天下,而长汀,作为闽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客家人的首府,曾经的汀州府所在地,也是近代中国红色革命早期重要的发祥地(1931年中央苏区在长汀设“汀州市”,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称),却一直波澜不惊,籍籍无名,平凡得仿佛已经被人彻底遗忘了一样。
未踏入汀州镇之前,我曾经还十分地期许,不出名也许保存的更加原汁原味吧。事实上,这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精神家园、文化信仰,甚至连同那些游子们梦萦魂牵的故土、家园,都已经轰然倒下,只剩下断壁残垣。这绝不是一个曾经把文化传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民族应该出现的现象,更不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我一直认为,如果保护古建的原意,仅仅是为了一些可爱的人民币,而不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的铁肩道义,那就是赤果果地耍流氓。但现实里,我们并没有发言权;如果爱,请深爱,交点学费趁早去看。因为搞不定哪天,我们环顾四周,可能会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一幅精致的皮囊...
住宿在汀江之畔,随手照了一张夜景--古城济川门,新修的。
清早起来,仍然是济川门,前面的公路桥是水东桥。济川门为重檐歇山顶城楼,左右各有烽火台一个,左曰“龙潭”,右为“丽春”。关于汀州古城墙,还是留待后面详述,因为今天的重点在于城楼左侧的龙潭。
“龙潭”门
前行就是汀江边的古城墙。
一块山石上镌刻“龙潭”二字
石后这个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叫“宋慈亭”。
不知道大家对宋慈这个名字有没有印象?我倒是以前看香港TVB剧集《洗冤录》才第一次知道这个牛人的。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了解一下宋慈。
宋慈(公元1186-1249年),字惠父,福建建阳(今属南平市)人,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宋慈是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中进士乙科;宋理宗宝广二年(1226年),出任江西信丰县主薄,从此正式踏上了仕宦生涯。绍定四年(1232年),陈韡奏其政绩,举为福建长汀知县;嘉熙元年(1237年)任邵武军通判;嘉熙二年(1238年)调南剑州通判,嘉熙三年(1239年)任提点广东刑;淳祐元年(1241年)知常州军事,淳祐七年任直秘阁提点湖南刑狱并兼大使行府参议官,次年进直宝谟阁奉使四路(宋分天下为各路,等于现在的省份),皆司皋事。淳祐九年(1249年),拔直焕阅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淳祐十一年(1251年),宋慈卒于广州经略安抚使的任所,享年64岁。宋理宗特赐“朝议大夫”,并亲自为其书写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凭吊宋慈功绩卓著的一生。
宋慈一生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后担任四次高级刑法官,后来进直宝谟阁奉使四路,也是「皆司皋事」,可见宋慈一生从事司法刑狱。长期的专业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宋慈平反冤案无数,他认为“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出自《洗冤集录》序),坚持“审之又审”,重视现场堪验,还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检妇人,无伤损处须看阴门,恐自此入刀于腹内”;如死者是富家女,把女尸抬到光明平稳处,“令众人见,以避嫌疑”。刘克庄在墓志铭中称他:“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猾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闾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这一期间,宋慈在处理狱讼中,特别重视现场勘验。他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加以综合、核定和提炼,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于逝世前两年(公元1247年)撰成并刊刻《洗冤集录》五卷。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德利写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宋慈在《洗冤集录》的序言中,一开头就提出写作此书的动机与目的:“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典,直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又说:“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宋慈辑撰此书,是为了“洗冤泽物”、“起死回生”。因此,宋慈对于狱案,反复强调要“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之心”。他再三教诫审案人员“不可辟臭恶”,“须是躬亲诣尸首地头”。深入现场调查,“须是多方体访,切不可凭信一二人口说”。检验时“务要从实”,同时尚需了解被害人生前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要充分掌握真凭实据。在当“经制日坏”的南宋末年,宋慈的这种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洗冤集录》对于法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对于验尸的方法,宋慈总结出了一整套比较合理的措施。《洗冤集录》对于毒理学也有许多贡献,书中记载了各种毒物中毒症状,指出服毒者“未死前须吐出恶物,或泻下黑血,谷道肿突或大肠穿出”;死后“口眼多开,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间有血出。”书中还附有许多切合实用的解毒方与急救法。
宋慈把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医药学应用于刑狱检验,并结合自身实践,对先秦以来历代官府刑狱检验的实际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此书一经问世,就成为当时和后世刑狱官员的必备之书,被奉为金科玉律,其权威性甚至超过封建朝廷颁布的有关法律。750多年来,此书先后被译成朝、日、法、英、荷、德、俄等多种文字,直到目前,许多国家仍在研究它,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外医药学史、法医学史、科技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而书中始终贯穿着“不听陈言只听天”的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科学精神,至今仍然熠熠闪光,值得后世景仰。
汀江边的古城墙巍峨矗立
居然还有这只小东西来凑热闹...
前面又见到一座亭子
下方汀水中有怪石卧伏。原来龙潭得名大约如此:汀江来到此处,但见乱石盘踞,水流湍急,常常形成漩涡冲击为深潭,以为龙隐其间所致,故名龙潭。
这是一个单檐歇山顶亭子
上官周(公元1665-1752年),长汀南山官坊人,原名世显,后改名周,字文佐,号竹庄,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山水和人物画造诣很高,尤以《晚笑堂画传》最为著名,成为后人临习人物画的范本;而其山水画谱长期流落民间,未见刊行。“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就出自其门下。
下方的巨石上刻有“龙云”。
继续沿山边前行,很快见到半山腰的第三座亭子。
亭中有巨石一块
上有摩崖石刻“放生池”三字,边上小字为“淳熙丙午年三月吉日汀州军州事赵立”。淳熙丙午,即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即公元1186年;赵,即时任汀州知州赵师德。这摩崖石刻竟然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了,失敬失敬...
据1993年版《 长汀县志》上载:乌石山摩崖石刻,在城东乌石山汀江边,刻于南宋。高2米,宽1.1米,竖写阴刻楷书“放生池”三个大字,右上解竖写阴刻“淳熙丙午谷旦”楷书小字,左下角刻字风化不清,保存大体完整。看来,小字部分有部分改动过。
亭子权且叫放生亭吧。依山而立,地势险要;下临汀水,波光荡漾,风景十分秀丽。
上有阶梯可上古城墙。
放生亭的屋顶造型别致
穿过上面的拱券门,就是汀州紫阳祠,祭祀的是大儒朱熹,其门生长汀进士杨方配祀。
按此碑记内容,此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
紫阳祠门楼
门楼左侧有三太祖师庙。之前在连城廊桥的帖子里有介绍过了,三太祖师指的是客家人敬奉的观世音菩萨、伏虎祖师和定光菩萨。
龙潭公园城墙下方就是汀州古城复原的一部分,全长3.3公里的“一江两岸”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工程。
这个之前连城的帖子里有介绍--剑狮图,明清属于福建水师的专门记号。
眼前出现一座巍峨的城楼。
原来这就是东门楼--朝天门。朝天门,俗称东门,原名兴贤门。是古汀州府四大城门之一,也是唐代大历年间陈剑刺史迁州时建成的汀州古城门之一。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扩建城楼朝天门楼。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汀州卫指挥建广储门楼,同时扩修朝天门楼。现存朝天门楼为清代重修。
事实上此门楼最为原始,古色古香。
正对着东门的,是东门街。图中右边的红色建筑,就是红军汀州兵站旧址。
出了东门,往龙潭公园东边走。
这些当时不收费的古建,如今改为姓金。此为龙潭古戏台,异地重建项目。
正面是一个徽式五凤楼楼建筑(除了山墙不是马头墙,而是类似观音兜),十分罕见。
据我所见,这样的门楼在古徽州地区也是祠堂才敢用。
戏台下方为砖砌台基。
中间有石雕云龙之单龙戏珠。晕...
上方的戏曲人物雕刻得那叫一个惟妙惟肖,刻画入微,神情并茂。
大梁底面有丹凤牡丹雕刻。且不论这个戏台是在哪里搬来的,单就其木雕而言,亦可算精品了。
往东不远,就有天后宫及广场。这里也有几座正在异地重置的古建,其中已经建好的就有号称“福建第一木雕楼”的大夫第。汀州的大夫第,坐西朝东,占地达600余平方米,是中华民国司法总长江庸的老宅。其祖父江怀廷,号兰泉,为清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历任四川壁山、南充等地知县,也是一位体恤民情、清廉刚正的好官。
当时正门前道路被封,只能从横屋的小门进入。进去就是横屋与主屋之间的天井。大夫第是一坪院两进厅堂两横屋加一后包结构,而且横屋主屋都是两层楼阁,这种样式的古民居并不多见。
“忠厚植福”、“勤俭治家”,恐怕很多人早已经忘掉了这些祖训。
正屋后方还有一后包,中间是一条狭长的天井。这种构造不常见。
走到前院,这才看到大夫第的正面,同样也是一个徽式五凤楼的牌楼。
牌楼上悬挂“秀起汀水”四字木匾,乃清代著名书法家、宁化人伊秉绶书于嘉庆丁卯年(1807年)。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世人又称其“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百姓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关于这个伊秉绶,还有一个趣事--原来他就是我们现代方便面的鼻祖!据说,伊秉绶担任广东惠州太守时,家中时常聚集一大群文人墨客,谈书弄画、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有一次,他的老朋友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后,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并逐渐简称为“伊面”。这伊面也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
真是牛人啊。
院子左侧开有大门。
窗子上沿的灰塑图案是蝙蝠衔着“康熙通宝”,福禄双全呗。
门楼构造巧妙,突出部分正好是正门门廊,可遮日避雨;二楼走廊面对汀江,倚水而眺,景致极佳。
二楼设有美人靠
柱子上有木刻楹联一幅:一行雁序登云路,十样鸾笺造凤楼。胸襟开阔,意境高远。
入门屏风上方有红底金字木匾“盛朝宾臣”一方
这块木雕的图案设计十分乖巧,两个插着牡丹花的花瓶上是一个大蝙蝠形状,里面又雕刻有三只蝙蝠,福多。
爬狮撑拱造型也非常独特,狮子脸部呈直角形。
侧壁上的木雕,看得眼都花了
屏风后是一个小天井。木窗扇下方是红石与青石拼接,同样雕有精美图案。
屏风背后的木雕,亭台花谢、小桥流水,画中人或抚琴、或书画、或下棋,生活悠哉乐哉。原来这是“李世民与十八学士”图。
面目狰狞的“神兵天将”撑拱。
这一对爬狮撑拱,每个都是一大一小双狮戏绣球图案。
正堂的“居廉让间”匾,据说是江家家训。意在告诫子孙后代要为官清廉、为人谦让。
正厅一共有五方牌匾
正厅侧壁上还挂有阳刻着各种教人为人处世警句的木匾。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大智若愚”出自《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
“大勇若怯”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外表上看好像很胆怯的样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清,形正则直”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充分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 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意思是金属之所以被折断,是因为其太过刚硬了;流水之所以能保全,是因为其柔和;高山之所以被挖掘,是因为其高大;而山谷之所以能安全无事,是因为其低下。用来比喻做人应当谦虚谨慎,不可锋芒毕露。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自《晏子春秋》,后被《史记.淮阴侯列传》引用,意思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也有其聪明的时候。
这屋角撑拱的图案也不多见,寿星骑鹿,下面是松鹤延年,寓意福禄寿齐。
壁上石雕同样精美异常
柱础形状各异
房屋左侧横屋走马廊
这边是“福”字匾
上楼观赏
楼道墙壁悬“协义流芳”木匾,下面两块应该是“福”、“寿”。
从走马楼可见到主屋高耸的马头墙。
另一角挂的是“升平人瑞”木匾
从南面靠江边一侧的券门走入二楼阳台
上为拱形轩廊
“恩泽流光”匾
栏杆柱头的木雕狮子,形态憨厚、趣稚可爱。
透雕花门
屋子右侧的走马廊
浓浓的中国风
“品与行端”,古人对道德的追求还是很执着的。
这是正厅的楼上部分,有一个弯弧形的美人靠,十分惬意啊。
从这里可以看到后包部分二楼中部,同样设有美人靠
二楼看正屋与后包之间的天井
接角处有精美的云龙雨漏。
后包二楼中间小厅放有供桌,上挂“极婺联辉”木匾,中间是蓝底金漆“九龙戏珠”木雕,高端大气,尽显气派。
最后,从网上找来大夫第正门外观图。
这是从对岸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