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细读·合集2 |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原文解析 能力测评 延伸阅读()
100万+中学生都在参与的假期公益读写
公众号回复“寒假读写计划”,即可报名加入
读
写
计
划
新课标大语文 第六届寒假读写计划///
本期内容简介:
名著解读
能力测评
相关推荐
延伸阅读
课件下载
名著细读合集
《乡土中国》
推荐理由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旧中国农村的作品,由作者当时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首次出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作者基于当时中国基层社会所提出的观点看法,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细读合集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与“序”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与“序”(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主要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的观点。西洋的社会组织是界限清晰、等级明确的“团体”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则是由“己”向外逐层推出去的波纹差序格局。由此可追溯中国乡土社会中存在的“自私”“无公共意识”“伦理严格”等种种社会现象的源头。
能力测评
A 识记
1.《乡土中国》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著名的 、 、 。
B 理解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一个人可以参加很多团体。
B.在我们乡土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每个人以己为圈子的中心,与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群发生或厚或薄的联系,“家”在我国乡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
C.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在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中心的“己”则是不同的,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并不相同的。
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让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发生伸缩变化,界限模糊不清。
C 综合分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论证中国和西洋社会的社会结构。
B.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即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C.作者以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要素,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D.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通过对“团体格局”的描述,衬托出“差序格局”的特点,并比较了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各自的优劣。
D 鉴赏评价
4.“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概念的。
E 表达应用
5.班级将举行读书分享会,你将在分享会上介绍《差序格局》,请写一篇发言稿。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
F 探究
6.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请你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延伸阅读
稳定社会靠的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作者指出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而男女之间因为生理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不能对彼此有完全的了解,他们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
能力测评
A 识记
1.《乡土中国》全书由 篇文章组成,其中点明中国社会乡土性原因和特点的文章是《 》,从文字的产生和功用角度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是多余的文章是《 》,介绍中国乡土社会格局的文章是《 》。
B 理解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所说的“感情定向”受文化规定,感情虽然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种,但是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生理性感情通过社会现象得到意义。
B.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联系秩序,即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的社会联系,这个秩序是自动的,也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C.乡土社会中的男女关系有一种确定的安排,那就是男女有别原则,这种原则规定异性只能在理性层面合作,没有感情的交流。
D.男女有别的原则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乡土社会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感情太偏于向同性方面发展。
C 综合分析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说清“感情定向”,文章前四个自然段先给出一个“感情定向”的基本概念,然后再从生理感情和心理感情两方面关系阐述感情是如何发生的,最终导向感情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B.作者引入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的两种文化模式,详细论述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重点是介绍乡土社会依靠固定秩序实现稳定。
C.作者举出正反两面的事例,男女按规则经营分工和男女间恋爱,是为了说明“男女有别”原则对于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D.本文的论证顺序是从感情定向到社会模式,再到乡土社会模式特点,然后到男女有别的原则,最后才到乡土社会男女间关系,这样论证的好处是从源头出发,有理有据,更具有说服力。
D 鉴赏评价
4.费孝通先生在《男女有别》中提到的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原则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E 表达应用
5.有人认为,男女有别原则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人认为,男女有别原则在异性之间划出一道鸿沟,阻碍了异性的交流。高一(1)班就这两个观点组织了一次题为“男女有别or男女无别”的辩论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写一篇辩论词。200字左右。
F 探究
6.本文第14段中提到,“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因此中国传统的“家族”也是以同性为主,形成父系氏族家族。请你结合《家族》一文,说说父系关系的内涵,并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中心,罗列一份贾宝玉的父系关系图。
延伸阅读
“合礼”也要“合理”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礼治秩序》选自第八章,通过对“法治”和“人治”这对名词内涵的界定,引出维持中国乡土社会运行的秩序——“礼治”。作者指出乡土社会主要依靠传统对“礼”的维持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礼”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受过教化的人们对传统的沿袭和遵守,同时也依赖于的社会环境。
能力测评
A 识记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礼是 (1) 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 (2)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3) 。法律是靠 (4) 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5) 。
B 理解
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是指社会秩序维持靠的是法律,所有人的行动都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人治”则是由人为因素来维持社会的运转。
B.古今中外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美国古典经济学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自由社会的优越性。
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与“法治”社会使用国家权力机构维护秩序不同,“礼治”社会由没有实体形式的传统规范。
D.“法治”和“礼治”社会的区别在于社会的变迁速度,发展更快的社会是“法治”社会,变化发展慢的社会是“礼治”社会。
C 综合分析
3.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法治”和“人治”的基础上,作者用对比、举例和比喻的方法对乡土社会中的秩序进行了新的定义,即由传统衍生出来的礼治秩序。
B.作者用“仪式”的例子来论证传统在社会行为中的外显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如何在社会中遵循传统,是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的典型体现。
C.作者从对“法治”和“人治”的界定,引入论证话题乡土社会中的“礼治”,进而对“礼治”从正反角度详细地论述,论据充分,论证逻辑思维缜密。
D.文章最后再次回到“礼治”和“人治”的论证,对应开头,明晰了乡土社会不同于西方的“法治”社会,也不是易遭人误解的“人治”社会,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D 鉴赏评价
4.历来对乡土社会最经典的表述要推费孝通先生的这句:“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对比现代城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E 表达应用
5.结合本章节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分析“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的特点,为主题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礼治’还是‘法治’”的辩论会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辩论词。
F 探究
6.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剧,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存图式。结合文中作者对新环境下出现的法治现象的论述,思考“礼治”在新乡土社会秩序构建过程中的局限性。
延伸阅读
长老断案——统统需要挨板子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无讼》选自第九章,上一章节对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进行了论述,本章则对礼治秩序下的司法形态做了分析,是对礼治秩序的补充。乡土社会中推崇“息讼”“无讼”的思想,认为百姓打官司是教化不够的表现,负责教化的人也要一起受责。随着中国社会变革进程加快,乡土社会的稳定遭到破坏,礼治秩序面临“礼崩乐坏”的局面。
能力测评
A 识记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 、 ,本书首次出版于 年,全书共有14章,其中 和 两个章节论述了乡土社会的秩序结构。
B 理解
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地位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上,普通人不具有法律的专门知识,在都市社会中生活难免会需要律师的帮助。
B.在礼治秩序理想的状态下出现有人的行为不合规范时,只需要稍微提醒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人们对秩序的遵守是自觉的。
C.现代都市社会中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的安全,这与“无讼”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礼治秩序中的诉讼还包括道德因素。
D.法治秩序的推行导致礼治秩序的破坏,对建立稳定合理的秩序有阻碍作用,将法治和礼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C 综合分析
3.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讼师”到“律师”这对称呼的转变,以及它们语用色彩的改变,论述了社会性质由礼治秩序到法治秩序的变化。
B.作者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足球赛的例子生动详细地论证了礼治社会下人们对规则的态度,同时为“无讼”现象做了铺垫。
C.作者先从礼治秩序引出对“无讼”的分析,而后对现代都市中的诉讼特点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礼治和法治共生的社会现实。
D.对比论证能使论述更加深刻、具有说服力,作者通过对比礼治社会和现代都市中诉讼的形态,深入论证了礼治社会的特征。
D 鉴赏评价
4.最后一段中兼司法官的县长面对案件不知如何审判,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对“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这句话的理解。
E 表达应用
5.在当下的农村,农民依然有恐惧、逃避、疏远法律的心理,流行“进衙门犹如进虎口”的俗语。某街道司法所联合派出所、流管办、安监办等部门,在各村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意识”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请你为宣传活动拟写三条宣传标语。
F 探究
6.“无讼”来自《论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汉唐以来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在告诫执政者教化民众时应限制民众的诉讼权,但是有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曲解了孔子的本意,本意应为统治者要重视诉讼,通过自身的仁政和道德表率实现民众无讼可诉的理想。结合两种观点,谈谈“孔子的‘无讼’思想”对当前司法调解的借鉴价值。
延伸阅读
无为而无不为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无为政治》选自第十章,本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国乡土社会既不是单纯实行具有压迫性、不平等性的“横暴权力”,也不是基于契约关系衍生的“同意权力”。中国基层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实质上是差序格局中“上”对“下”的“教化权力”。
能力测评
A 识记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乡土中国》全书共有14章,其中有四章论述的是乡土社会的治理状态,分别是、 、 、 。
B 理解
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暴权力”是基于社会冲突定义的权力,如果冲突得到解决,那么上下级就能和平相处,达到平衡的状态。
B.为实现社会合作,人与人之间达成契约,互相产生权利和义务,共同授予权力,这种权力称为“同意权力”。
C.在实际的社区权力结构中,“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总是交替出现,逐次演绎成社会的权力结构形式。
D.权力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由于权力中心掌握着经济利益,没有人会追逐仅仅赋予了社会荣誉的权力。
C 综合分析
3.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定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对不同的社会权力结构进行了归纳,深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
B.作者用英国民意测验和历史上贤人志士的例子,论证虽然权力的诱惑力在于其背后的经济利益,但还是有人不为利益所动,追求服务于众的理想。
C.作者用打比方和事实举例的方式论述了权力对人们的吸引力来自其附带的经济利益,瑶人没有被汉化正是因为让渡权力的同时要让渡经济利益。
D.作者首先对权力类型进行界定,并通过讨论权力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的性质,分析了“无为政治”成为乡土社会治理状态的缘由。
D 鉴赏评价
4.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E 表达应用
5.古今中外滥用权力的犯罪都是政府打击的重点,请搜集国家打击受贿、滥用职权的案例,出一期主题为“杜绝滥用职权”的普法宣传板报。
F 探究
6.作者在文章最后对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定义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在《长老统治》一章中作者提出了教化权力的概念,结合本章内容,谈谈你对乡土社会权力结构的认识。
延伸阅读
民间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血缘和地缘》选自第十二章,本章内容对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乡土社会中,社会个体之间角色的定位是由血缘决定的,而且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是不容个人选择的。血缘社会依然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限制了竞争和冲突,这也决定了亲密的血缘社会难以产生商业的现实。
能力测评
A 识记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乡土中国》中反映社会性质转变的论述,除了人际关系纽带由血缘向地缘的转变外,还有差序格局向 的转变,礼治秩序向 的转变,讼师向 的转变。
B 理解
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社会结构虽然已经发生了变动,但仍然有血缘继替的现象,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仍然是以亲属来负担生育的社会。
B.自古鲜有人质疑血缘决定社会地位的原则,是因为这个原则可以避免社会纠纷,所以被大家普遍接受。
C.血缘社会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上,如果社会结构出现变动,那么血缘继替原则也会被新的分配标准取代。
D.血缘社会讲究人情亏欠,与商业中的平等原则相冲突,因而交易只能出现在不讲人情的陌生人社会。
C 综合分析
3.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血缘社会的概念,并通过三种血缘继替的类型论证血缘社会的稳定特征,为下文论证做铺垫。
B.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关系普遍存在,举例真实,说理平易,论证有力。
C.作者通过分析血缘和地缘在乡土社会中的区别和联系,主要论证了地缘社会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D.作者采用对比、比喻、列举等多种论证方式,用朴实的语言,严谨的论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D 鉴赏评价
4.费孝通先生论述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时,有一句表述为“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这个句子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E 表达应用
5.国庆期间小王接到了亲朋好友五家的婚宴请帖,按照礼俗,婚事要随份子。这次他光送份子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为此,他叫苦不迭。有人认为随份子是中国人情往来的习俗,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份子钱是人情关系的枷锁。选择一个观点,以“红白喜事该不该随份子”为辩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辩论词。
F 探究
6.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在由人情社会转变为契约社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仍然认为中国属于人情社会,这主要体现在如“遇事找关系”之类的人情社会中不当求利的观念仍在社会中泛滥。请谈谈如何规避人情关系中不当求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