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家祠背后实则是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合族之产物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现今,这座位于省城的建筑,可谓受尽追捧,游人络绎不绝。那么你们知道吗?这个清末宏伟的历史建筑集群,背后实则是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合族之力的产物。
独居特色的广府建筑,陈家祠正门
陈家祠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由几个广东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开始慷慨捐资。陈家祠建成也并非一蹴而成,期间还是通过了很长时间的合资才形成今天的陈家祠。
陈家祠在于通过广东各地七十二县的陈氏,推举共同祖先进行敬奉。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其另一个用途就是为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宜提供居住的场所,予以陈姓族人便利。
广州城作为省城,用地面积必然一铺难求,陈家祠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购买地以及建材都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这些就必须依赖各地的陈氏动员力量了。陈氏族人其实在广东的影响力,可谓一时无二。其有着一大群的广东陈姓官员以及地主乡绅,以及当时的翰林人才等。如比较著名的从二品陈兰彬、柳州知府陈济坤、防城陈济棠等。都是当时广东的名望人士。似乎可以看出陈姓的动员,可谓也水到渠成。但事实,陈家祠工程实在太大,资金几度缺紧。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个故事,也为陈家祠未来的告成,奠定一笔坚实的基础。
人文轶事:
陈伯陶 别名:永焘,1855-1930,字子砺,号象华、九龙真逸,祖籍东莞中堂镇凤涌村,东莞历史上唯一文探花。
1892年,京城传来好消息,东莞学子陈伯陶被钦点探花郎。他是东莞旧时唯一的文探花。另外他喜获三甲,这对信奉“风水”的的广东陈氏族人来说可谓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刚刚修这个“合族祠',就为陈氏带来如此大的惊喜,这对信仰“风水易经”的广东人来说备受鼓舞。后来陈伯陶,也是陈家祠建设的积极推动者,为这座祠堂的落成积极奔走。得此好消息后,广东各地的陈氏人口,捐资也更加踊跃了。
广东陈家祠祠堂变化具有广式风格,美轮美奂,是现今4A风景区,位于广州市陈家祠站,地铁直达,是了解广东宗祠文化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之一。有兴趣的亲,可以去到广州观看下这座精修的祠堂书院。
松鹤延年
独角狮,独占ao
与北方的砖雕相比,陈家祠的砖雕更精致、玲珑!
庭院设计非常,具有岭南文化风格
陈家祠背后还有一个不为所熟知的故事:就是陈家祠虽然是“合族祠”,但在古代大族经常以族威胁官府,对官府施政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间,一直在广州推行禁祠运动,有许多的宗祠也被禁了。后来,现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陈家祠,也是像其他一样把祠堂改叫书院,所以见以陈氏书院著称,暗地里是各地陈氏的祭奠和落脚之处。毕竟,在古代皇命不可违背。有些东西,只能变法来进行实施。哪怕,你官位再显赫,士子再多,在省城所做之事,毕竟引人注目。这也就是陈家祠由一座祠堂向一座书院的一个转变。
陈氏书院一角
祠堂现象文化观察:我个人的看法是古人对祖先起源的热诚,以及古人摒弃地方隔阂,齐心捐资落成这座祠堂或书院都花了不少精力在里面。然后通过表象,可以窥见陈氏族人的士大夫阶级对这座书院落成都带有浓厚文化色彩,有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同勉的意思在里面,毕竟这是广东陈姓推举修建而成。我个人相当佩服那四十八位提倡者的前瞻性目光。
陈姓堂号:在广东我比较熟知的两个就是颍川陈,以及汝南陈。这也就是广东陈氏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另外有其他没有举证的见谅哈,只是顺带举证下而已。
这座美丽的陈家祠,现今虽矣百年有余,但经过翻修或者装饰,现在依然是广东重要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有来这边的亲们,我隆重推荐各位可以顺带参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