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和动物计较得失吗?
文/
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他比猴子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清楚的知道时间,不仅能回顾过去,还能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而猴子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 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这不就是庄子的故事么。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出动物有时间感吗?
上午4个,下午3个,猴子很高兴。上午3个,下午4个,猴子不高兴。对人来说,总量都是7个,没啥区别。
这恰恰说明什么?动物对时间是没有觉醒的,只有人对时间是觉醒的。别把生物钟当做智慧的时间。
动物与人的最大区别是动物不能回忆过去,不能规划未来,他只能活在当下。人不仅能反思历史,活在当下,还能能展望未来。展望未来,让人有了恐惧也有了欲望。。。。
猴子是很聪明的动物了,这么聪明的动物只要当下吃饱了就好,明天会如何,是不去思考的。 也就是说动物对时间是没有觉醒的。动物与人对空间都是觉醒的。 动物对空间的把控比人要本能的多。老马识途、大雁北归都在暗示,动物的空间觉醒。
人在时间觉醒的基础上还有了第三种觉醒,知识! 也就是教。 知识是有地域性的,也就是知识不仅受空间的限制,还受到时间的制约。说的再直白些,就是知识或教育都是有局限性的。
当下的人,越来越向动物靠拢了。都把我能突破空间制约当做某种资本来炫耀,岂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动物的层次?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井蛙是因为空间的限制,夏虫是因为时间的限制,乡士是由于知识或教养的限制。
你这是把学问搞错方向了。总是在比较中把握事物的存在。 比较的界限是关系,也就是去掉了关系,比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大小还是强弱。
就说强,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用一生来践行强,感悟强,最后死在了强上,通过论语人们发现,这个践行了一辈子强的人,也没有悟透强。子路是中人以上资质,又受到圣人的指点,这样的人,尚且对强与勇没有理解透,何况你我!
道是超越的,不仅超越空间,还超越时间,也超越了知识。超越是不受其控制与支配的。 知识的局限性,导致认识的局限性。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智慧是需要知识的。但道是超越智慧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 秋水篇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破除比较。在道的层面提升人的境界。同于大通也就是与大道相通。
再看看你现在的当下,执迷与像,对时间觉醒的不够,对教养理解的不深,价值观混乱,真善美理不清。
你那里有资格谈什么忧愁、喜悦?谈也是谈一些动物性的感受。 人会和动物计较得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