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二三事
763年,吐蕃围攻长安,郭子仪带着20个亲兵赶到长安时,唐代宗已经离开。在城门口,郭子仪看到武将王献忠率领着400精骑,还有丰王李珙等,准备迎吐蕃入城。郭子仪见状叱道:“王献忠,你给我下马!”
平叛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在唐朝有空前的声望,王献忠虽然兵马远多于郭子仪,但也被郭子仪不怒自威的气势所折服,当即从马上下来。王献忠实在没想到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遇到郭子仪,他只是个小小的射生将,原本想要趁着唐代宗仓皇出逃的时机,拥护丰王李珙继位,和吐蕃妥协,这样一来自己就有了拥立之功。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丰王李珙和其他10名王子都被扣押在他手中,只等吐蕃入城妥协一番,再昭告天下,王献忠就可以摇身一变为挟天子令诸侯的重臣了。但没想到没迎来吐蕃,却和大将军郭子仪迎面碰上。王献忠回头看了看一众王子,拱手向郭子仪说道:“大将军,代宗皇帝仓皇出逃,天下无主,您身为大将军一言九鼎,主上废立就是你一句话的事啊,望大将军三思。”
郭子仪沉默不语,没想到这时丰王李珙从一众骑兵的包围中,越次而出,向郭子仪喊道:“大将军,你为什么不说话呢!”一个巴掌拍不响,原来丰王李珙也并不是完全被王献忠胁迫,李珙自己也居心不良。李珙从小生长在深宫之中,却也实在沉不住气。这样一出声,就完全没有给自己留下回转的余地了。
听到李珙的声音,郭子仪大声责备:“你身为皇子,却和乱臣贼子沆瀣一气,实在是愧对你的父皇!”随即让左右把王献忠一行拿下,押送到陕州唐代宗处。
郭子仪虽然顺手解决了王献忠这样的不轨之臣,但从平叛安史之乱以来,承平日久,部曲离散,眼下只有二十的人马,即便是战神下凡也挡不住吐蕃二十多万的人马。于是便撤出长安,从御宿川东向,从长计议。
解决了王献忠,但吐蕃进犯让无数投机分子纷纷冒头,还有无数的王献忠、李珙出现。不久传来消息,吐蕃入长安,叛徒泾州刺史高晖和吐蕃大将一同入长安,拥立王孙李承宏为帝,在长安城内烧杀掠夺,城中一片大乱。
面对吐蕃的来犯,郭子仪并不胆怯,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马单薄实在无可作为,面对如此强敌,郭子仪该如何挽救危局?
在吐蕃入侵前,拱卫京师的兵力不少,却没有一个有力的统领。吐番一来,官兵一下就作鸟兽散,反而还成了剽掠士民的散兵。郭子仪与心腹王延昌商议,当务之急是召集人马,他派出王延昌前往商州收复散兵。有了郭子仪的金字招牌,散落在各地的兵力迅速集结,王延昌很快在商州集结了三千人马,加上经过蓝田关时,凤翔节度使高升给的近千人,不到几天功夫,郭子仪就有了四千多的人马。
虽然四千多与吐蕃二十多万的人马相比,仍是杯水车薪,但对于郭子仪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来说,四千兵马也足矣。有了这支临时集结来的人马,郭子仪作为老将深知军心稳定的重要性。他先从精神上激励,亲自与士兵们发表演讲,泪身具下地嘱咐大家要洗雪耻辱、夺取长安。然后又请太子宾客第五琦供给军粮,让大家填饱肚子。
一切准备就绪,郭子仪深知吐蕃虽然人马众多,但大多是乌合之众,混合了吐谷浑、党项、羌等多个部落,人心不齐,孤军深入,只要从心理上震慑住吐蕃,就不难将其赶出长安。
郭子仪先派出左羽林将军长孙全绪带领两百兵马到蓝田关探查敌情,长孙全绪到了之后,白天不停地敲锣打鼓,晚上就点燃无数篝火,虚张声势。又派人在长安城内散播谣言“郭子仪从商州集结了大批人马,要杀回来了。”
吐蕃一听这消息,立马慌了神,开始分批撤退。长孙全绪侦察到吐蕃的动向,于是趁势而上,派出射生将王甫进到长安城,暗中发动几百个年轻的刺头少年,趁着天黑在城里敲锣打鼓,大声呼叫郭将军进城了,郭将军进城了。吐蕃闻之丧胆,一下就全部撤出长安城。
没想到,刚立下大功的王甫摇头一变,又变成了投机分子,在吐蕃撤城后、郭子仪进城前的权力真空时期,纠集了两千人马在城内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即便郭子仪到了城外也按兵不出,大有要割据一城的图谋。但郭子仪仅仅带了三十亲兵就进城,光明正大地传唤王甫,把王甫斩首示众,纠集的一伙流氓也随之解散。
郭子仪就这样凭着极不占优势的兵力,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战术,赶走了入侵的吐蕃,收复了长安城,迎回唐代宗,再一次挽救唐朝于危难之际。
为何郭子仪能在兵力极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再一次力挽狂澜?除了他在唐朝空前的名望声望和极其高超的战略智谋外,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定不移的忠诚赤子之心。在大乱之际,往往有很多投机分子想要趁火打劫,但只有郭子仪不管多么位高权重,都始终抱着忠诚报国的赤子之心,才能享有“位极人臣臣不忌,功高震主主不疑”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