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2-1 精气学说之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内经》中的精气理论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概括,是告诉我们《内经》中的精气理论不是古代哲学中的精气理论,而是哲学中的精气理论运用在生命科学之中,用它来阐述生命科学相关问题的,所以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作为它的副标题。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等精气生命观的指引下,全面的运用先秦时期精气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存在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以及广泛运用精气理论来指导疾病的防治,是这一哲学理论称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

精气学说又称“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以及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

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成熟运用于秦汉。这时,也是医学理论的形成阶段,因而《黄帝内经》必然要全面的接受这一哲学思想。它所传载的全部医药学知识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精气理论气息。

《内经》中气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层主要含义:

1、指人们生活常识中对极细小的,不断运动的物质微粒之“气”的称谓。

气是哲学概念中气概念发生的原型,即刚才所说的人们生活常识中气的概念就是哲学中气的概念发生的原型。

天气寒冷时,人体的水液所转化的尿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明确指出“天寒衣薄,则为溺(niao)与气。”溺读尿,是人体排出去的水液,因此冬天排出尿的同时,散发出水气,这个气是一种常识中的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同于肺。”明确指出自然界中的轻清之气,即氧气,借物通过口鼻进入人体,也是这种物质的微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天气,地气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气,即水蒸气。

这些概念都是指气概念的原型,也是人们生活当中的切身体验,也是哲学中气概念产生的原型。

2、指宇宙万物形成的物质本原。《内经》中哲学概念的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物质的概念

3、引申指构成人的形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充满活力的精细物质。

如《内经》中所说的宗气,营气,卫气,真气,脏腑之气,胃气,肺气,经络之气。这些概念是从哲学层面引申之后成为构成人的形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充满着活力的这一种精微的物质,就用气的概念来表达。

4、指人们可感知的状态。

药物和食物的性味当中的性质,就是人们可以感知到的。其中,阳为气,阴为味,就是人们感知的一种状态,就是药物和食物中的性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归精,精食气”的气都是人们可感知的,药物和食物在人身体内产生的相应的效应。即后世所说的寒热温凉的性质。

此外还有诊法中所说的人的神气有无,气色如何。

另外,内经中有原的概念。灵枢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尽管讲的是原学,但引出了原的概念。

精和原的概念的发生,是哲学层面表现出的另一个内涵,从哲学背景中审视精气概念的发生。他认为,先有宇宙万物形成的本原是气的观点,因此,管子在“水”能生万物启迪之下,将“精”这样一个概念引入到也可以生成万物的物质基础,于是在管子也就是先秦中期就将“精”和“气”联系在一起。但精和气是等同的,在内涵上是等价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春秋繁露》中引出“元者,万物之本”,元也是形成万物的本原。

从此可以看出,西汉早期以前,在中国哲学当中,形成万物有气的概念,有精的概念,有元的概念,因此可以说气精元这三者在哲学内涵上是等同的,他们有相同内涵的哲学概念。

《内经》用于解释医学相关知识的时候,形成了具有不同医学内涵的气的概念,精的概念,精气的概念,以及元的概念。使这些概念在不脱离哲学背景之下,被限定在医学的范畴之中。所以真正作为元气的概念是在《内经》之后的《难经》中第一次直接说元气。《内经》有元,但没有元气。

气有何特性呢?

总结《内经》两千九百五十六次论气的内容中,气有以下特点:

1、气具有物质性。

《内经》认为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比如“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物质实体,构成人的物质就是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读成si(饲),饲养,给予的意思。自然界给予人五气,就是人们呼吸的五气,自然界给予人生存的五味。都指出气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

2、气具有运动性。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气具有不断运动的特征,其运动方式在《内经》中有明确的表达。其中升降出入主要出自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它的离散聚合是从相关篇章中总结出来的。它的离散状态就是气的状态,聚合成为有形的状态,因此,根据《内经》的思想,气的运动方式可总结为离散,聚合,升降,出入八个字。

3、气具有透达性。

气的透达特性是其运动特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因为它具有这一表现形式,所以才使气成为世界上所有物质之间广泛联系的一种中介,是事物之间具有广泛联系的纽带。

4、气具有可分性。

《内经》对气是可分的特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运用和论证。

比如,较高层次的划分,有阴气,阳气之分。

构成人体的气有营气,卫气,宗气,真气。

自然界的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内经》是在气具有可分特性之下,形成了上述的一些其他的气的名称。

《灵枢》:“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这一段发问,充分体现了《内经》对气的可分的特性的理解和运用。本来是构成人体的气,但是在形成生命过程中,派生出了各种各样特性的气,就体现了气可分性的运用。

5、气具有中介作用。

气之所以能够具有弥散,透达,能动的特征,天地间万事万物虽然都是相对独立的物质实体,但凭借着气的中介从而使所有的食物都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人类也凭借着气的中介而与天地万物,与四时气候息息相通。

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明确表达“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说明人体之气与自然界空间想通和任何时间段相通,和任何空间时间当中的物质相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