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清涕与水龙头
139、清涕与水龙头
日常生活之中,不是缺乏中医,而是缺乏发现中医的眼光。
在任之堂这里,老师时常强调我们要开眼看中医,不要眼睛只看到病人,看到书本,要看到自然界,看到日用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观察自然即文章。
老师就有很多感悟,直接取之自然,用之临床,比如湿毛巾的故事,积水的故事,这些都是活灵活现中医思维的产物。
老师说,知道这些取类比象的医理很重要,但掌握这种思维方式更重要。
所以真正在任之堂努力学医的人,一方面学习脉法,另一方面就是学习这种最活泼的取象思维。
而宏姐也是善于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人。她有好多取象思维,都得到老师的点头。
有一次宏姐劳累过度,清晨醒来后,容易流清涕,活动练筋骨后,到九点左右,阳光出来天气变暖后,自然就好些不再流了,好多天都是这样。
宏姐就寻思:早上为阳气当升之时,且清涕在活动后转好,活动宣畅了身体的阳气,病机应当为阳气生发不利。这样就属于内伤感冒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时正气已经衰弱了,就易于感受外邪。而后来发展为不停流清涕,活动后也不能改善,则是正气已虚,风邪盘踞上焦所致,正气已经不能托邪外出了。
她便按自己想法吃了点药,也是好了之后又反复。
某天早上宏姐突然醒来,发现眼睛居然肿了,白睛也水肿,而且夜间睡梦之中眼中流水。白天仍然流清涕。
这可如何是好?水液全部在上焦,是肾气不固藏水液,随肝气的上升将水液带到上焦的吗?眼睛虽然属肝,可是眼轮属土,还是土不制水?或者两者皆而有之。
中午吃完饭,刷碗的时候,发现水龙头按下后吧嗒滴水。宏姐家是弯管水龙头,她调整一下弯管的位置,就不滴水了,但一会儿又开始滴水。看来水管已经关不严实了。
突然,宏姐脑中念头一动,水管关上了就不流水;关不上就漏水。那人体是不是也一样?我什么地方的“龙头”松动了呢?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流鼻涕眼睛肿都是在上焦,应该属于气分范畴。
而鼻涕、流水这种属于中医概念中“津”的范畴,津是指人体水液中比较清稀、流动性大的那一部分液态物质。气有温煦、凉润、推动、固摄、防御的作用,而人体体液有规律地排泄和分泌属于气的固摄功能,而当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可以出现人体液态物质的排泄和分泌过多。
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能够保证津液的正常运行。这是我最近学习中医基础得到的对“气”的认识。气的固摄能力不就相当于人体的“水龙头”吗?
固摄能力减弱就等于水龙头松了,自然会出现“漏水”的情况,即人体水液排泄和分泌过多,如:清涕、泄泻、遗精、遗尿和小便淋漓以及常见的自汗、盗汗等。人体与气相关的主要脏腑是肺、脾、肾,脾胃运化水谷,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肺主呼吸,所吸清气也是后天之气重要来源。先天肾精转化的肾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而津液的排泄也与肾、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一方面,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并且散至全身濡养肌肉筋骨,另一方面,肺气宣发功能将津液向人的体表和上部布散,肺气肃降功能将津液向下部和内脏输布。再加上肾气,将肺气下送的津液经过升清降浊,清者吸收,浊者排出体外。而且在津液的输布过程中,肾气的蒸化起着主导作用。
中医看人体的五脏六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因为人体一些活动的实现不是某个脏腑单独完成的,各脏腑之间需要协调完成。
除了脾肺肾三脏的协同作用外,水液还需要肝的疏泄作用来调畅气机、推动水液的运行,并且经由我们人体重要的一条水道——三焦的通利,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
宏姐想通这个道理后,外在看似简单的流清涕,其内在也是不简单的,于是便处方如下:
白参克、白术克、茯苓克、山药克、山茱萸克、巴戟天克、桑叶克、杏仁克、麦冬克、五味子克、防风克、甘草3克。两剂。
宏姐服用后眼睛水肿褪去,白眼眼膜水肿褪去,流清涕明显减少,往日不停擤鼻涕用掉一卷卷的纸,现在仍在起床后有少许清涕及打喷嚏、咳嗽。
她考虑上方宣通之力不够,补益之力稍强,在接下来的用药中,酌加麻黄3克、川芎3克、黄芪克,去掉麦冬克、山茱萸克。遂愈。
宏姐在重庆的时候曾经治过一例盗汗如雨,湿透衣被的病人,而用药也是兼有补气固气治疗,一剂见效汗止。而里面方药就以黄芪、红参、五味子补气固摄为主,体现了中医阳主固密的用药思路。
所以但凡阳虚不能固密津液,就像水龙头关不紧,会掉水一样,这时增加阳气,就能很快气化固密津液,使津液不外溢。
宏姐通过这种取象思维,在博客上写的几篇文章,有些人觉得这些不过是推理、想象,甚至觉得荒诞可笑。这是因为我们很早以前已经抛弃了这种形象思维,并与之背道而驰太久了,已经失去了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医人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直接观察自然、观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