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学习有效转化成能力?(实用工具)

超级会员年卡

阿里等名企HR已加入
了解

多数情况下,我们学习知识与技能是用来应对已知问题的。“为什么”的原理很清楚,“如何做”的过程也很清楚,我们学习就是把别人已经掌握的东西学会,以期在回来后可以熟练地运用。面对已知,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我们接下来将深入讨论三个方式:将所学变成入门教程,将所学变成培训课程,将所学变成操作标准。

入门教程、培训课程、操作标准,这三个关键词也反映了我们的知识与能力的进步台阶:能编写一个入门教程,我们入门了;能教给别人,我们通常已经熟练掌握了;能形成自己和别人可使用的标准操作流程,我们接近高手的专业水准了。

 01 

将所学变成入门教程

入门教程(tutorial)是我借鉴自软件开发的一个说法。当我们学一个新技术时,我们往往会参考网上或文档中的入门教程来学习。虽然对新技术了解还很浅,但只要照着它一步一步做,我们就可以照猫画虎,写出一个能运行的样例程序。如果一个初学者照着教程写一个简单的、能运行起来的程序,他对这个技术的理解就会深入很多。我做过程序员,现在还不断地学习与尝试新的技术,入门教程就是我每次学习的必备工具之一。

入门教程的定义是:“入门教程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法。它比书、讲座更具互动性,更有针对性。一个教程通过例子来教学,提供一些指导信息,让我们可以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入门教程有点儿像家常菜的菜谱,我们照着做可以勉强把菜做出来。入门教程也可被看作宜家家具附带的安装说明书,按照它上面列的步骤,我们可以把家具拼装起来。

在学习时,我们会借助入门教程这种工具,而在考虑如何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时,我们可以换个角色来运用入门教程这个工具。这一次,我们不是照着别人的教程一步步做,而是转换角色,为别人编写一个入门教程。

如果你能够编写一个别人可以照着做的入门教程,那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会进一步深入,因为在编写的过程中,你会更细致地考虑每个操作细节。

你可能会想,我有资格编写入门教程?这种担心是把“教程”二字看得过重,这也是我更愿意用英文“tutorial”或者加上“入门”二字用“入门教程”说法的原因。你可以把入门教程看得很轻,你可以这么理解,你和同伴去一个陌生的国外城市出差,第一天到了酒店后,你出门大概探了一下路,回来在地图上标记一下,告诉同伴怎么买票、坐地铁、购物,这就是入门教程。其实,在互联网上,编程技术类的多数入门教程只是热情的初学者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记录的笔记而已。

一个入门教程的编写步骤很简单:第一步,如何做,做了有什么结果;第二步;第三步……如果事情较繁复,你又记录得非常详尽,这个步骤可能得记录几十步。这里的奥妙,是要把这样一个入门教程记录下来,要写好它,让别人能够照着做,我们自己也需要重复照着做好几遍。在重复照做的过程中,我们的理解会逐渐深入,也会获得机会去深入钻研一些原本可能忽略的细节。

我们不一定是从零开始记录一个入门教程,有时,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已有的入门教程的基础上修订,形成更新版的教程。2019年,我学习了一个迭代速度非常快的互联网编程技术,它的编程语言、编程工具、基础技术平台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六个月前他人记录的入门教程和样例程序里,编程语言的版本号大多是4.X版本,而现在实际用的多数已经是5.X版本了。更新迭代速度快,导致互联网上现有的那些教程就像古老的历史资料一样。因此,在初学之后我做了这样一件事:把在最新版本下一步一步该怎么做修改进去,形成更新版的入门教程。这么做,在我之后的学习者就可以更方便地照着新的入门教程练习,而我自己通过修订入门教程也学得更深入了。互联网上分享出来的很多技术类教程博客背后的逻辑,正是编写入门教程,主观上为他人,客观上为自己。

当然,在运用“把所学变成入门教程”这个工具时,我们要知道,与实际应用的工程环境相比,入门教程所呈现的通常极其简化。如果你尝试记录一次入门教程,你就会清晰地了解入门教程的这个特点:它是单线条的,尽管一路上有很多可能的岔路口,但它把所有的岔路口都忽略了,而是画了一条粗且明显的指示线条,让初学者可以照着做。因此,入门教程还只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初步成果,之后,我们还得继续追求更实用的学习成果。

 02 

将所学变成培训课程

教别人,是帮自己更快、更深、更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方式。常被引用的学习金字塔把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上半部分是被动学习,下半部分是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包括听讲(lecture)、阅读(reading)、视听(audiovisual)、演示(demonstration);主动学习包括讨论(discussion)、实践(practice doing)、教授给他人(teach others)。越往金字塔底部,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越高,因此,为他人讲授知识能让我们在大脑中留下最多的学习成果。

你可以尝试以培训讲座的形式,把你所学的知识教给团队里的同事。写一个入门教程,相当于给一个人做示范,让这个人跟着你的步骤做。做一次培训,则是向几个人讲解清楚原理、方法、步骤。

做一个内部的专题分享、内部培训,对我们的要求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这促进我们学习知识并转化为技能:我们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原理,也要有整体的视角。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各种可能的分岔口,并要理解在各个路口时为何这样选。我们要理解什么地方可能出现问题、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应给别人讲一次也能给我们提供更大的学习动力:我们的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我们也更努力地学,因为谁也不愿在别人面前丢脸。当然,我们也不必把培训课程想得多严肃,比如它可能就是在部门例会后,花几十分钟分享一下。

在培训课程中,我们通常不会像入门教程那样只讲基础内容,而会涉及一些进阶技巧和使用诀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现在的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比如现在用iPhone手机来拍摄人像时,它提供了多种光的效果:自然光、摄影室灯光、轮廓光、舞台光等。如果你学习了这个摄影技巧,你就可以做一个分享,教大家怎么用这些基本功能。你还可以现场做一些示范,让大家拿起手机尝试拍摄。

如何讲好一次课,探讨起来就是很大的话题了。我们这里采取的是比较朴实的观点,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知道的某项知识、技能讲给几个人听,努力让人家学会:它值得关注,它是这样的,你可以这样做。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里所说的培训课程里面的知识与实践已经很接近了,它的关注点已经从“为什么”变成越来越接近“我们可以如何做”。

 03 

将所学变成操作标准

操作标准,也就是标准操作流程(standard of process,SOP),指把经常、反复进行的动作记录下来,形成操作规范,让自己或他人照着做就可以达成高标准的工作成果。

如果能把所学变成操作标准,我们就能获得很高阶的学习成果。把一些重复的操作变成自己或他人可以用的操作标准,在我看来有三个优点,分别对应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水准,以后我们可以在每一次重复做事时都达到很高的水准,且不费力气。第二个关键词是习惯,通过把所学变成操作标准,我们很容易就再进一步,把它变成习惯。第三个关键词是迭代,有了形成文字记录的操作标准,我们以后可以持续迭代它,让这个做法变得越来越高效。

把复杂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并予以标准化,在各种专业工作中也一再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方法。这些操作标准通常是以检查清单(checklist)的形式存在的。比如,在医院里,中心静脉置管容易引发感染,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生们为此制定了一个标准操作流程, 它包括的检查清单如下:①用消毒皂洗手消毒;②用氯己定消毒液对病人的皮肤进行消毒;③给病人的整个身体盖上无菌手术单;④戴上医用帽、医用口罩、无菌手套,并穿上手术服;⑤待导管插入后在插入点贴上消毒纱布。这一标准操作流程看着并不复杂,但当医生和护士严格遵照执行后,病人感染的概率从11%降到了零,挽救了很多生命。

这是我在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的书中读到的案例。他曾经担任白宫健康政策顾问,入选过《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医生。他专门写了一本书《清单革命》,介绍如何用清单来应对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复杂性。他认为,使用清单就像为大脑搭建起一张“认知防护网”。

形成一个操作标准,能够把知识、技能、经验变成一个别人可以直接用的工具。我们把自己经历的过程封装起来,成为别人可以依赖的工具,我们告诉他们:你用我这个工具就可以了,你可以假设它在99.9%的情况下是正常运转的。如果我们的学习与实践能够达到形成操作标准的程度,我们就是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人,把自己的能力变成一起做事的其他人的能力,我们也证明自己达到了高手的水准。

如何写好一个操作标准呢?

首先,编写操作标准时应该避免几个典型错误:错误之一,过于简略,忽略必要步骤;错误之二,每步只有动作,没有结果检查;错误之三,将目标用户看成高手,而非普通人。操作标准的编写者自然应该是高手,但操作标准的目标用户是普通人。

其次,一个好的操作标准的重要特点是转换到他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他人通常不如我们熟悉情况。我们很多人大概曾经认为,充满权威语气的操作说明书才是好的。但在读了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讨论著名的厨师如何写菜谱之后,我发现,除了要不厌其烦地做到细致,好的操作标准应该如他所说,“写作者应该'重拾战战兢兢的感觉,重新想象新手的忐忑’”。他说:“当我们试图教导别人的时候,尤其是通过书面文字来教导别人的时候,我们必须想起尚未养成这些习惯之前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指引。”

最后,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操作标准,操作标准应该持续迭代。操作标准这个名字有着一定的误导性,它其实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迭代的,以符合实际情形,变得更高效。如果去了解最擅长使用操作标准的日本丰田等公司的做法,我们就会发现,操作标准绝不是定下来就不变的。我们写下做一件事的标准操作流程,按照它做事,迭代它,一直持续地改善下去,永无终点。在说起匠人们的“工序”时,桑内特用了这样的说法:它们应该是“积极而开放的”。

操作标准看起来和前面讨论的入门教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操作标准是直接用于生产的,它们的差别是艺术大师涂鸦和幼儿园儿童涂鸦之间的差别。操作标准这个说法就已经反映出,这时我们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我们知道出错的所有可能性,并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操作标准会考虑到各种岔路口,并给出明晰的解决方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请这样做,如果出现那种情况,请那样做。操作标准通常也已经深入地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来源:本文节选自方军老师新作《穿透式学习》,经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原创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