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情人节?但它一定是吃货们的节

问答音频节日视频辟谣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1964,阅读时间:5分钟

七夕来了,又是表白、约会、发糖、撒狗粮等各种浪漫上演的时候,也是一个“老问题”吵得热闹的时候:七夕到底是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虽然今天说起“七夕”,大家都会自然脑补出“牛郎织女”的故事。但实际上,起于《诗经》的“牛郎织女”传说,一直到南北朝梁朝时才基本成熟。而它也只是七夕节的“要素”之一。另外七夕也来自于对“魁星”的崇拜,古代的读书人,还把“七夕”称为“晒书节”。另外七夕更有对数字“七”的崇拜,因此,单纯说“七夕”是“情人节”?确实不准确。但是,别管七夕到底起源于哪里,主题是什么,历代风俗如何演变,它也一直有个永恒的主题:吃!

想不到吧!!!事实是,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它自汉代起源,从此历朝历代的“乞巧”,都是无比热闹:唐诗里就有名句“七夕宫娥乞巧忙”,唐朝皇帝也要在这一天,请宫娥们在宫里夜宴。宋朝都市开封和元朝都城大都,每到“七夕节”这一天,更有专门买卖货物的“乞巧市”,明清年间的北京城里,“七夕庙会”更无比热闹,人们也更重视“舌尖上的享受”。北京市民家家在庭院楼台摆上瓜果酒宴,吃吃喝喝中过节。放在古时全国不同地区,与“吃”有关的七夕活动更是极多:杭州人喜欢在七夕节这一天,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动物形状的面食,然后用油煎炸成小点心,名为“巧果”。在当地,这通常是长辈送给孙辈孩子的礼物,据说吃了就能“生巧”。在山东济南、淄博等地,七夕那天好姐妹们要凑在一起包饺子,这饺子有讲究,必须要把铜钱、针、红枣分别包进去,名为“巧巧饭”,吃到就有福。能每年一起吃“巧巧饭”的姐妹,那是百分百的好闺蜜。而在我国台湾省南部地区,“七夕”更意味着孩子们的“成长大餐”。当地孩子在16岁以前,都要戴着保佑平安的锁牌,满16岁的孩子,要在七娘妈庙举行成人礼庆典,这庆典里的饮食更有讲究:七碗油鸡酒,一盘面,四种果子六碗菜,还有甜芋、甘蔗等甜品,孩子吃完后,就意味着长大了。

随着各地“七夕”民俗的演变,中国各地更出现了多种有代表性的“七夕食品”,作为一枚吃货,不管在七夕这天有没有找到爱情,只要能稍微了解下七夕的饮食文化,那绝对亏不了嘴。七夕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就是前面提到的“巧果”。这不止是浙江老人馈赠孙辈的礼品,放在全国多个地区,“巧果”都是七夕节的“标配”。早在宋代时,每年七夕节“巧果”都要热卖,开封的市场上还有促销活动:如果顾客们买够一斤巧果,商家还会赠送一个披满铠甲的人偶,当时被叫做“果食将军”。宋代巧果的做法,也比现代很多地区要复杂,不止和面油炸这么简单。而是先要把白糖在锅里化成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还要拌匀擀薄刀切,最后油炸成金黄色,十分香酥可口。今天山东地区还有“七巧果”,其制作流程和宋代传统巧果类似,山东妇女们还发挥才智,用模子把巧果制成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猴子、狮子等各种精美图案,虽然喷香扑鼻,但常叫人舍不得吃。

尤其“舍不得吃”的,就是小孩子们。今天山东农村还有风俗,把七个“七巧果”串成串,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戴着七巧果打打闹闹,甚至“边玩边吃”的一幕,是多少山东人的童年回忆。比起巧果来,七夕更少不了的是水果。要知道,作为七夕“元素”之一的“织女”,按照古代史料里的记载,就是在天庭“主司瓜果”的。所以历代七夕的热闹活动里,都少不了各式水果。甚至还有“花瓜”的习俗,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水果,雕成各种花鸟,或者在瓜皮上雕出各种图案,以示对织女的尊敬。河南地区更因此衍生出一种特殊美食:以葡萄、西瓜、石榴、桃等水果为食材,做成糖饼,专门在七夕这天食用。有时也会以这几种果品包饺子和做面条。但别管是烙饼还是面条,都一定要做七份儿,意思是“织女送巧”。比起北方的美食来,南方的许多“七夕美食”也精巧,典型如福建的炒豆,要把黄豆提前一天浸泡,第二天先炒个半熟,然后再炒花生,最后把白糖倒进去煮。这样制出来的炒豆,不但香甜可口,是“七夕”少不得的零食,还是祭神时的必备,有着平安长寿的日子。浙江的七夕节,除了做巧饼外,也要做“糖糕”,这种以米粉和红豆制成的糕点,不止是温州等地的特色。更是多少女子婚前的美好回忆:这年要出嫁的女子,一定会在七夕节这天获赠糖糕,寓意是心灵手巧,婚后和和美美。只要品尝下这精巧的甜食,就知甜美的滋味里,包含着家人多少深深的爱。

“黄金开口笑“七夕的美食,经过数千年文化的演进,今天不止做得巧,寓意也越来越好。每个七夕节,我们的收获也许都不同,但要想拥有浪漫的爱情,拥抱美满的婚姻,首先就要“吃得好”。这里,也谨祝我们的朋友们,在这个七夕节里,一定要先吃好。

也顺便磕一下这对“CP”参考资料:陈秀伶、董胜《银河相会:七夕节》、金开诚《七夕》嘘,恭喜你发现了七夕节的小惊喜~

好书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