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沧桑 道山无恙【陈辚 | 文学看台2028】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陈辚:汕尾骑楼是这片土地一页斑驳的历史

陈辚:合近200岁的一对老人住低矮破损老瓦房

陈辚:胜利不会遥远

陈辚:星河湾行吟

陈辚:故乡

................................................................................

................................................................................

宝塔沧桑 道山无恙 

·陈辚

在我年少的时侯,听村老人讲“县官白太爷破海丰牛地”的故事,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故事引发了我的奇思妙想:谢道山定是一座形状似牛鼻子的山峰,山塔应像村头老榕树底下缚牛的牛桩一样。也生出了一份油然向往的情结,总希望有一天能登上谢道山,目睹塔的真面孔。

4月12日上午10时50分,雨后天晴,我参加“汕尾文化之旅——海丰行”采风活动,第一次来到了谢道山,山和塔便巍然站立于我们的眼前,一条隐约曲折的小路抵达山顶。于是,我们从村旁的一条羊肠小道开始向谢道山攀登。谢道山不是很高,海拔只有65.9米,但因前几天连续不断下了几场大雨,路面坎坷不平,堆满树叶、枯草和雨水,又加上路道两旁徒峭,野草、荆棘丛生。

大约过了15分钟,我们便来到山顶上,空气渗透着绿色芬芳,令人心旷神怡。只见道山塔只剩下四层半,且残破不堪,顶部生长着几株小树。当大家急不可待走向塔时,我却有“近乡情更怯” 的感慨,而是走到一片芳草萋萋的空旷场地上。极目远眺,海丰县城全景风光尽受眼底,东关联安湿地四千多公倾湿地生态美景如画卷在眼底下徐徐辅开。近看山腰,悬崖峭壁,春色入怀,山花灿烂,小鸟欢声,百草萌芽……甚至觉得脚下的每一寸地都浮动起来,涨满着春天浓浓的韵味和旋律。

“碧空如何,遣情情更多?”当我移走靠近山塔,张开双臂拥抱它那粗糙的土墙时,触摸是时光流逝的沧桑。经海丰文友介绍:该塔叫“谢道山塔”,也称“文笔塔”或“水口塔”,有320年的历史。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的空心塔,混合灰沙和花岗石混合建筑。塔高25米,第一层底座直径10米,塔内直径3.2米,向上端逐层收缩,每层有木梯,可旋登而上塔顶。后木板被侵华日军折毁。塔顶部安有一铁葫芦和一把铁剑,后为雷电击毁。1997年8月25日,该塔遭暴风雨侵袭崩塌,现仅存残塔三层。当时,海丰县有重修该塔的计划,但可惜由于工程浩大而搁置。至于白太爷造塔破海丰风水传说纯粹谬传。据清乾隆版《海丰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姚德基和本邑绅黄道珪举人等议开凿南门湖,建“谢道山塔”。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知县周一敬创建,至己巳年(1690年),建成南湖和谢道山塔。据史料,可知凿湖和建塔都与白太爷无关。但时至今天,年少时听到“县官白太爷破海丰牛地”的故事虽歪曲事实,但仍在民间中广泛流传,许多人仍对此深信不疑。

我们来到塔门,倒塌的灰泥土和石柱把塔门堆积得剩下一个倾斜的小口,只够一个人爬进入。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我顺利进入塔内。塔的一层已被石板和灰沙土填平,海丰文友说大家站的位置是塔的二层。一束明媚的阳光从塔顶射进塔内,特别暖和明朗。抬头望时,觉得天空高远狭小,不禁有“井底之蛙可观天”之叹。爬上塔窗口观看,风光与在山顶所见略有所不同,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意境观。站得高,看得远,这话一点不虚。原来被遮掩的风光能清晰显现,不再羞羞答答,比如丽江,在鹿境一带蜿蜒穿行,如一条素练飘入长沙湾,两岸百草丰茂,林木葱郁,幽静秀丽的景色美不胜收。

正午阳光正好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地向道山塔告别。回头了望谢道山,谢道山流淌着暖融融的春意,在我心中植下了一个暖呼呼的名字:文笔塔。它那淡定、淳朴、沧桑、厚重的历史蕴涵,足以甜润我丰富的记忆。


可能你会读:
文学看台2000期大盘点,有你的没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