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亿 | 难忘幼时腊八粥
作者简介:闲云野鹤,五台人。
难忘幼时腊八粥
小时候在老家,一进腊月里,大人们便计划着过年的各种营生。清贫的岁月里,吃自然是最重要的内容。腊八前后,正是三四九。俗话,三九四九,门缝里叫狗。这样的冷天气,也正是冻豆腐的最好时候。所以腊八前这几日,要冻的豆腐要一定要赶紧做,一到五六九,豆腐要冻好就说不来了。冻豆腐要先做上两锅,打成薄片在夜里冻好,再放在院里的背阳的大缸里。忙完豆腐时,腊八节也就到了。
腊八节在整个腊月实在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没有它,整个腊月的前半月便显得平淡无奇。平淡的日子正是因为人类赋予它们了各种纪念的意义才有了文化的内涵,从而也让人们对枯燥的生活有了暖暖的期待。在我们那里,小时候还没吃上自来水时,腊七这天下午,大人会安排我们去河漕里背冰块。一大篓背回来后,要丢一块在自家粪场里,背冰则是因为天气奇寒,担水不易,而做粥的用水又在笫二日,冰块放大锅里一夜也就消了。而为什么还要扔一块到粪场里,到现在也说不清是什么风俗。家家都在淘米,浸豆,洗枣。大人们忙,孩子们也满心是快乐,因为腊八节这天,学校往往会破例放一早上假。实在要感谢腊八节,没有它,学校是没理由也不敢破这个例的。
做粥要早起。那时没有表,挨窗睡的父亲一晚上要爬起来看好几回星宿。到了四点,随着远近鸡叫声传来,父母便赶紧起床。我们姐弟虽然睡不着,但用不着起床,或趴在枕头上看大人做营生,或者就睁着眼半醒半睡等天明。为了不打扰我们睡觉,父母做营生都很小心,说话也轻轻的,电灯也不拉,就在灶堂里漏出的一点微弱火光中,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完成做粥的过程。做这些事时,父亲坐在锅边热炕上指挥,不时吹开锅里雾气观察着,母亲则在地下给父亲打下手。按了父亲的指点,一会儿下米,一会儿下豆,一会又压火。这晚,取暖的炉子是通夜不灭的。粥安顿好时,母亲也要把睡前压好的火炉捅亮,因为还要为早上煎一锅菜。菜是白萝卜条和山药,也有冻豆腐和冻粉条这些稀罕的吃食。自然,这些好东西提前就丢在水缸里消着。做这些时,家里气氛柔和极了,大人小孩说话客客气的,哪怕哪个不小心又尿了炕,也不会招来打人的打骂。菜煎上了,粥也做成了,父母便吹灭了灯,和衣睡觉等着天凉。
天终于亮了,我们也让大人们摧着早早起床了。出门一看,前后几个伯伯家的屋顶上都飘着快活的轻烟,显然,他们的粥也都做好了。这时,大院里的小孩也陆续出来了,家家都一团和气,有的人家还按排娃们扫院。大人则忙着张罗着开饭。粥自然先要给供奉灶神一碗,有念书的还挖一碗放过,让娃们去学校给老师带上。首先端上来的是一锅烩了豆腐和粉条的菜,虽然豆腐和粉条只是薄薄一层,大部分是萝卜条山药块,但在早上能有烩菜吃我们已觉很满意,除过过节,平时哪有这样的生活?吃粥是主要的,大人拿了铲一人一碗。红红的糯米粥,和着豆和红枣,冒着好闻的碱味,让每个人都吃的满头大汗。不过,我天生不喜欢甜的,尤其是大早上,只能就着菜吃点。
吃完早饭,我们也不急着去学校,而是聚在一块谈论各家几点钟起来,吃了什么等等。到点不得不走了,便端上米粥给老师送去。那时常年住校的只有一个姓韩的老师,老婆去世了,带上四个儿子住在学校。韩老师师为了能盛下村里人送的几十碗粥,早准备了一个大磁缸。这么多的粥他要像我们大人一样,一碗一碗扣在笓子上,放在院里冻硬后留着以后馏着吃。那时,家家户户都要冻些粥留着以后吃。毕竟离年一天天近了,生活不能像平时那样凑合,总要天天吃点好的才过意,粥虽算不上好东西,但总比平时酸菜蛋蛋和窝头好吧?
腊八过完了,人们过年的气氛也逗起来了。没有腊八节,以及后面的小年,年也就像一部大戏少了必要的开头发展,也就少了预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讲,腊八节也实在不止它原始的意义了,它已经成为我们过年的一部分了。
可惜现在,因为住到了城里,粥不仅做的少了,也做不下大锅里那粥的味了,腊八节也因为少了各种活动平淡无奇了。而重要的是,不仅腊八节,就连过年,一会儿不让放炮,一会儿不让垒旺火,不也更加平淡无奇了么?看来,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既能保住我们传统,又能做到与时俱进,实在应该成为我们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
文/闲云野鹤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
请联系小编加白名单,严禁洗稿盗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