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渔中大礼堂
记忆中的渔中大礼堂
□朱金林
近来,新冠疫情反弹,宅在家中防疫保平安。无聊之时翻看手机上收藏的一些诗歌和散文。我眼前一亮,忽见一位战友前年写的诗:“五十年前集渔中,穿上戎装面色红。长江巨轮三日行,而今相居南北东。当年歌唱东方红,现今想念毛泽东。人生各行坎坷路,黄鹤楼前观苍穹。”此诗引起我对当年学习生活过的渔沟中学大礼堂的许多回忆。
渔中大礼堂是1958年盖的,工人由各大队出,工分由各生产队记入。学校供一顿午饭,另加2角钱一天。礼堂建在校园的西边,在当年初三教室的后面,学校大食堂的门前那个位置。我是1963年考进渔中的,这礼堂有多少建筑面积,我不知道,不过它大到可容近千名师生,这是真的。一栋十大几间的砖木结构的大礼堂,高大雄伟,它是渔中地标性建筑,凡是渔沟人都知道渔中盖的大礼堂,这栋建筑是渔中也是渔沟人的骄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渔中的大礼堂就相当于“渔沟人民大会堂"。那年头,全国农业学大寨,公社经常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如何学大寨。这“三级”干部是由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组成,所以人数多,得找个大点会场开会,渔中大礼堂是首选。这礼堂紧挨着食堂,用餐也方便。每年春节,公社文化站总要组织一些文艺节目活跃一下群众文化生活。渔中大礼堂有像模像样的大舞台,演什么节目都可以。有一年春节我曾在那里看过渔沟街人演反映阶级敌人拉拢腐蚀革命干部的话剧,真让我大开眼界。渔沟这块风水宝地出人才,竟然能演话剧,而且还演得很好,广受好评。最吸人眼球的还是前线歌舞团慰问驻渔部队演出。渔沟也应算是黄海前哨,为了防御台湾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大陆,渔沟有不少驻军,主要是高炮部队。慰问演出就在渔中大礼堂进行,里面坐满了解放军指战员,其他人等连站在窗外“相二层”。
那时渔中师资力量强,学生素质高,学习氛围好,不努力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下午课后,大礼堂是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当年,我在这里挥拍打乒乓球,我和朱鹤龄老师一攻一守打表演,吸引同学们围观,不时爆发出欢呼声。朱老师拉旋球过来,我横拍削旋球过去,只见银球在空中飞舞,几十个回合球不落地。1965年,淮阴县中学乒乓球赛在渔中大礼堂举行,全校如同过节一样热闹。这个比赛是男生团体赛,我是校队成员,与王兴中学打了一场,取得胜利。王兴中学在哪里,我从未去过,还是在1967年夏天,我受人之托去王兴公社梨园用自行车驮两袋梨回渔沟。那天晚上就睡在梨园看梨人的床上,梨尽吃,真过瘾啦!到现在为止,渔沟到王兴有多远我还是不清楚。
学生中有文艺特长的不少。我的同学何家珍,会吹笛子,吹得不错。他家住小北门原何庄,其父是吹锁呐的。高中同学中会吹拉弹唱的人更多了,乐器全是自备,闲时吹上一段,拉上一曲自娱自乐,整个校园一派祥和气象。我上初三时,高一年级下午课后在排练《十送红军》,我过去探头一看,是队友王际伟在指挥。《十送红军》曲调优美也易学,我们站在窗户跟前听,一起唱,不一会我们都会唱了。现在只要一听到《十送红军》,我就想起王际伟来,他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学校有个大礼堂,有这么好的条件,举办晚会是顺理成章的事。那时,一个学期总要办几场晚会活跃师生的文化生活。师生自导自演,节目十分丰富,有民乐独奏、合奏;有独唱、合唱;有舞蹈、快板、相声;还有用英语、俄语表演的小节目。这些节目都受到广大师生欢迎,每到演出时,礼堂爆满,后面的要站在凳子上看。记得当年丁少灵老师的诗朗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朗诵在咬字、气息运用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达到专业水准。
为了去礼堂看节目,还闹过一场小笑话。那天晚上在教室里做作业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去礼堂看节目。我和另一个女同学被两个调皮的男同学锁在教室里,我们只好跳窗而出。第二天早上,那两位老兄就对我坏笑,我明白他们意思,在拿我开心。在当时,初三学生大龄较多,到了青春期,甲乙丙三个班都传出学生有恋爱的新闻。七十年代末我回渔探亲时,到母校看看,与初三时班主任吴醒华见面时还谈到当年的事,没一个成的,纯属玩耍。
1963年,全国搞“四清”运动,渔中也驻进了社教工作队。这是“文革”的前奏,那时除了正常教学以外,学校在大礼堂召开大会的次数多了。会上领导在传达上级指示或文件精神后要讲话,领导讲完了,师生代表上台发言表态。我读初三时代表初中部在全校大会上表过几次态。这个任务是吴醒华老师派给我的,要我利用中午时间写发言稿,下午用。这个代表初中部的表态稿怎么写呢。我想在这种场合发言一定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一定不能含糊。为了达到语言铿锵有力,有节奏感,我选择用一些排比句。例如当时发言给自己定位是这样写的:“我们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根正苗红的一代热血青年;我们是时代的中坚;我们是天然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今年“七一”在天安门广场上隆重举行庆祝建党百年大会。四位学生领诵词上来就用了“今天”三个排比句。我听他们那段精彩的朗诵,仿佛看到自己当年站在渔中大礼堂舞台发言的影子。
1969年冬,我应征入伍,经过文革洗礼,又经过贫下中农再教育,显然成熟了许多。在渔中大礼堂换上戎装后,即将从这里走向军营,心中不知有多高兴。带兵的杨排长在大礼堂教我们打背包;200多名新兵在大礼堂门口的路上列队,首长宣布从袁集供销社入伍的黄锦珠同志任班长,我任副班长;当晚,渔中宣传队在大礼堂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欢送我们。舞蹈《洗衣歌》赢得了全体新兵的热烈掌声。晚会结束,我们就在大礼堂度过了难眠的夜晚。
日出又日落,一个个春夏秋冬,时光的小溪在悄悄地流淌了50多年。饱经岁月沧桑的渔中大礼堂还在吗?我不知道。其实它在不在都不重要了,因为它的故事已经植根在我的心中,成为永恒。如今,渔中新高中已在原址上建成并招生,一座现代化的渔沟中学屹立在渔沟西大门,仍然是令人关注的地方。新渔中在新时代征程上刚刚出发,一切都充满期待。
2021/08/12于杭州
作者介绍,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