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志丹:旦八镇石坬庄石窟
位置:陕西省志丹县旦八镇石坬庄村东
年代:北宋、明
级别:志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位于旦八山寨南侧,有东西两个窟区,两窟区相距100米,均坐北面南,由东向西依次现存石窟五个,东三西二。
一号窟,平面呈长方形,平棋式窟顶,长方形窟门,门宽104cm。窟高185cm,宽208cm,深199cm。壁面平直,窟内造像无存,右壁风化严重,窟内现堆放杂物。窟顶正中雕有圆形藻井,风化及烟熏痕迹严重,图案不清。
二号主窟,前廊后室式石窟,平面长方形,平棋式窟顶。窟高318cm,宽638cm,深515cm。前廊雕有74×85cm通顶方形立柱两个,将前廊分为三间,从左向右宽度依次为144cm、196cm、131cm。柱头及左右两侧崖壁顶部凿有四个长方形榫眼和两个圆形榫眼,从榫眼结构各位置分析,前廊顶部原修建有木构窟檐,覆盖整个窟区。立柱正面及左右两侧凿长圆拱形浅龛,龛内浮雕四大天王造像,天王通高255cm,从左至右依次为持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持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和持蛇或龙的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四大天王造像均不同程度风化严重,尤以左侧持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最为严重。四大天王均束发戴方冠,戴耳饰,身着齐膝甲胄,足登战靴,腰系战裙,戴臂钏和腕钏,帛带环绕呈倒U形飘于头后搭双肩垂于身体两侧,动感十足。天王身着甲胄,饰方形胸甲和虎头臂甲,其中右侧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浮雕两个圆形人面护乳镜。天王怒目圆睁,张嘴大吼,刚健勇猛,富有感染力。
窟内三壁平直,窟顶正中凿有圆形莲花藻井,周围浮雕花卉、二龙环绕。藻井外部浮雕瑞兽花卉图案。正壁原浮雕造像三身,今存两身。主尊造像被凿毁,仅存轮廓,从痕迹看为坐姿造像。左侧浮雕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观音造像跣足呈八字形立于莲座之上,头部束发戴化佛冠,面相方圆,面带微笑,双耳戴耳饰垂肩,头后千手凿毁。颈戴项圈,下坠璎珞,肩帔帛,帛带搭双肩自然下垂至足部。戴臂钏和腕钏,腹部微鼓,袒胸身着齐足长裙,腰系短裙,裙摺呈U形分布两腿间。造像残存蓝绿色重粧痕迹。从题材来看,正壁造像题材为西方三圣。
右侧浮雕山形浅龛,龛外侧浮雕花卉、鸟和宝瓶,宝瓶插柳枝,龛右侧下部凿有一圆形榫眼。龛内浮雕自在观音造像,观音右腿曲起,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右手食指和小拇指伸直,其余三指握帛带。左足半趺,左手撑于膝后,跣足呈自在舒坦坐姿,坐于方形台座之上,台座正中镂空,浮雕一四足龙,龙上半身翻转90°,右爪抓宝珠上举,左爪撑地,面向观音,龙尾处凿一方形榫眼。观音头部束发戴化佛冠,面相方圆,面带微笑,双耳戴耳饰垂肩。颈戴项圈,下坠璎珞,肩帔帛,帛带左侧搭于台座,右侧飘于臂后。观音上半身袒露,左肩斜搭帛带,腹部绕搭后下垂至台座。系齐胸长裙,腰系短裙。
三壁前凿有凹坛基,正壁前佛坛呈凸形,南北长249cm,东西宽323cm,高73cm。坛前设供台,供台和佛坛连接在一起,高89cm,长195cm,宽60cm,供台高于佛坛16cm。佛坛上残存安置造像的圆形榫眼,榫眼中残存有安置造像的木椽。左右坛基高度和宽度不对称,左侧坛基高101cm宽60cm,右侧坛基高84cm,宽45cm。窟内前后地面不平整,有高度差。供台正面浮雕花卉和双猴献宝等图案。左右两壁面各有安置三孔安置造像的圆形榫眼。左壁后上部阴刻题记一方“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三十日,水至此处。法心人曹迥,散官曹礼,石匠杨子*、男杨春。”这款题记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六月三十日,洛河发大水,形成倒流进入窟前小河,淹没了石窟,石窟被毁;二是明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三十日石窟被水毁后,进行过重修,结合石窟内坛基和供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号窟,平面呈长方形,平窟顶,长方形窟门,门宽97cm。窟高151cm,宽193cm,深192cm。壁面平直,窟内造像无存。窟顶正中雕有圆形藻井,风化及烟熏痕迹严重,图案不清。正壁前有条石垒砌坛基,坛基高55cm,宽82cm。
西窟区三窟崖壁面有凿有圆形和方形榫眼,还凿有坡状浅槽,说明原建有木构建筑。三石窟均被当地村民改造后使用,窟内现堆满杂物,窟门紧锁,情况不明。
从东窟区二号窟形制来看,这种前廊后室式石窟,中心设佛坛在陕北宋金时期最为流行。自在观音造像脸颊丰满圆润,全身佩饰珠光宝气,一种贵妇形象,衣饰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特征,自在观音台座为龙形台座,这种台座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北宋不见这种形制。所以石窟的开凿年代确定为北宋,到了明代因河水暴涨,石窟被毁,对石窟就行了重修。西窟区虽然未进入窟内,但从窟外形制看,和据此不远的清凉寺明代石窟如出一辙,推测为明代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