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乎其上,得乎其中!”
捧着经典读童谣,就是“法乎其上”!
跟着名家学童谣,就是“法乎其上”!
《童子童谣》在打造全国童谣第一专业公众平台的道路上,得到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优秀童谣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中央电视台七巧板新童谣竞唱前十佳得主、积淀31年儿歌创作经验的“中国儿歌王子”戚万凯老师的鼎力相助,将41余万字的《新儿歌创作谈》授权在《童子童谣》上以“名家专栏”的形式,一周一期地隆重推出。
跟着名家学童谣,我们一起为童谣事业闹翻天!
童诗包含儿歌,但儿歌不包含童诗,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打个比方,童诗大,儿歌小,“童诗怀抱小儿歌”。在有的童诗集中,含有儿歌内容,就是这一道理;有的报刊发表童诗,题为《童诗一束》,其实包含儿歌内容,也是这一道理。因为童诗与儿歌有共同点。他俩都是一个妈(即“诗”)生的,遗传基因自然在起作用。但他们又各有其貌、各有性情、各有本事。第一、从受众对象来看,都是少年儿童,但童诗适合大孩子,儿歌适合小孩子。
第二、从内容来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表达儿童的喜怒哀乐、要求愿望,但童诗反映的内容丰富、宽泛,有一定深度,儿歌反映的相对狭窄一些、浅显一些。
第三、从语言来看,都较为通俗易懂,但童诗诗味浓一些,含蓄隽永;儿歌浅近一些,明白如话。
第四、从形式上看,都分行排列,但童诗是长短句式,自由一些,篇幅可长可短;儿歌一般情况下较为整齐,篇幅短小,这是儿歌与童诗外在的明显区别。好比一个蓄长发,一个留平头。
第五,从韵律上看,富有音乐美,但童诗可押韵可不押韵,儿歌则必须押韵,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这是儿歌与童诗在韵律上的明显区别。
对童诗与儿歌的异同,一直存在分歧,主要问题是:儿歌中夹杂了童诗的语言,算不算儿歌?儿歌作家黄鹏先有一个观点:儿歌要当诗来写。从儿歌是文学、属于诗的范畴来看,完全正确。儿歌作家崔英前不久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儿歌不是诗,儿歌也是诗,很有辨证法的味道。他的代表作《洗脚丫儿》先后荣获上海举办的全国生肖儿歌大赛三等奖、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童谣评选三等奖。全文如下:
“妈妈给我洗脚丫儿,
调皮脚丫撩水花儿;
妈给奶奶洗脚丫儿,
奶奶喜得噙泪花儿;
我给妈妈洗脚丫儿,
妈妈一脸幸福花儿。
洗脚丫儿洗脚丫儿,
洗出亲情朵朵花儿。”
其中最后一句就有诗的味道。该首儿歌之所以多次在全国获奖,我想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吧。2007年收入《儿歌珍珠100颗》,我将书稿发往某少儿出版社。当书送来一看,大跌眼镜:最后一句竟被改成了“钓起钢筋和水泥。”不但不押韵,而且原有的美感荡然无存,令人索然无味。也许编辑是好意,采用写实手法来修改,孩子们更易明白,但如此一改,诗的意境全无,作品质量大打折扣。可以说,这是修改败笔的典型例子。
“小蜘蛛,去上网。
什么网?蜘蛛网。
上网干什么?
上网找口粮。
小刚刚,去上网。
什么网?互联网。
上网干什么?
上网去冲浪。”
最后一句若改成“上网学知识”、“上网查资料”、“上网去聊天”、“上网玩游戏”、“上网发微博”,不但不押韵,概括不完上网的作用,而且破坏原有“冲浪”一词的形象和美感,妨碍了读者想象力的发挥。儿歌的语言要求是:通俗浅显、明白如话,但这与“儿歌应该有诗味”的要求并不矛盾。儿歌与童诗都要形象生动、具有诗情画意,使读者可感可触可心领神会。上述儿歌之所以受读者欢迎,说明其中的诗味不但没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反而为作品增色不少,是在“童诗”和“儿歌”之间打了一个“擦边球”。这说明:儿歌中诗的语言并非绝对不能用,关键是要掌握好尺度,将诗的意境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要少,最好只有一点,只有一个词语;二是稍加解释孩子们就能明白,不能太深,令人费解。最后,还是开头那句话:“童诗怀抱小儿歌”。但应加上一句:“儿歌应该有诗味”。——注:原载2012年1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儿歌“戚”谈》 童诗与儿歌有什么关系?童诗与儿歌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请用通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生动、诗情画意、心领神会的语言,掌握好儿歌中诗的尺度,将诗的意境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试着创作具有诗味的童谣吧!
以上问题请在公众号下方留言,《童子童谣》将择优刊登交流。
戚万凯,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巴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级巡视员,《巴渝儿歌》总编。著有《猴子当了山大王》《儿歌“戚”谈》等儿歌、童诗、童话、评论集40余册。《水果歌》等500余首入集(教材教辅),百余次获奖。儿歌《老鼠画猫》《上网》上央视“六一”晚会,儿歌集《山羊爱和谁睡觉》《章鱼拜师》纳入南方分级阅读丛书一、二年级。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举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参与《科普通论》(科学童谣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