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山山药,创建于西晋建兴四年(316),原名“嘉福寺”。北京有句俗谚语“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侧面证明了潭柘寺早在唐代幽州城建立以前就存在了。唐武周时期寺庙扩建,改名“龙泉寺”。金大定及明宣德、正统、弘治、万历年间均有重修或重建,始有如今规模。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改名“岫云寺”。因寺以龙潭与柘树著名,俗称“潭柘寺”全寺依山而建,院落逐渐征稿。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寺中建筑均为清康熙以后陆续重建。此外寺前还有历代僧徒之墓塔群,分作上、下院中路建筑依次有木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阁。各殿两侧均有配殿、廊庑木牌楼为四柱三楼式
 
中间主楼横枋上镶汉白玉石匾,为康熙御书,正面书“翠嶂丹泉”,背面为“香林净土”
 
山门前的汉白玉石狮和碑
 
山门石额曰“敕建岫云禅寺”
 
过山门为天王殿,面阔三间14.35米,进深8.9米,重檐歇山顶,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及倒座韦陀
 
天王殿之后为大雄宝殿,乃全寺之冠,两旁为钟鼓楼
 
大雄宝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五间24.7米,进深13.2米,坐落在2米高的台基上,巍峨壮观
 
大雄宝殿规格高于一般佛寺,应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敕建
 
大雄宝殿之后本为三圣殿,已于20世纪60年代拆除,今仅存遗址,两侧有千年银杏树,乾隆帝封为“帝王树”、“配王树”
 
之后为毗卢阁,双层楼阁建筑,面宽七间33.4米,进深11米,雕龙大脊,供五方佛,阁前两侧为藏经阁

 
由毗卢阁平台往西,便是文殊殿,这个平台都位于潭柘寺的制高点,可以俯瞰寺庙
 
而观音殿又居全寺最高的平台之上,是俯瞰全寺之景最妙之地,站在观音殿平台上,看潭柘寺西路建筑群
 
西路建筑依次为楞严坛、戒台殿以及药师殿、文殊殿、观音殿、祖师殿、龙王殿等,原龙王殿和观音殿内存有“石鱼”及妙严公主拜砖,文革期间聚毁,今为复制品
由观音殿而下,便为药师殿
 
这里往西有一条小路,通往观音洞
 
西路主要的建筑楞严殿已与20世纪60年代拆除,只余台基,今仿当年样貌重修,重檐八角攒尖顶,鎏金宝顶
 
往后便为戒台,戒台殿,正方形,面宽、进深均为三间15.6米,殿内有“品”字形汉白玉戒台,雕刻精美
东路建筑为行宫院,以园林为主,又分为东西两组建筑群。西有竹林院、地藏殿、方丈屋及舍利塔;东为清代的行宫和流杯亭等
西路财神殿
 
舍利塔,又称金刚延寿塔,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亞”字形须弥座,覆钵塔身,塔刹十三重,通体洁白,高约30米,塔后壁有金代明昌五年(1194)刻石一方,为僧人重玉写七律《幸龙泉寺应制诗》一首
 
流杯亭四角攒尖顶,长宽3.5米,地面为汉白玉雕凿的兽面水槽,深0.1米,为仿兰亭修禊的建置
方丈院内还有乾隆宝座,看介绍应为原物,不过拍出来的效果图,我就呵呵了
 
潭柘寺除了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大外,更以山水园林景致著称。全寺背倚宝珠峰,周围九峰环列,呈“九龙戏珠”之景,山涧清泉潺潺,古树繁茂,美不胜收
全寺最古老的建筑为位于上、下塔院中的墓塔,共有70余座
上塔院位于院西南侧,现存塔28座,埋葬的几乎都是清代住持僧人和职事僧的灵塔,全部都是覆钵形藏式砖塔
上塔院正中位置的祖塔为清代康熙年间的“钦命住持岫云堂上重开山第一代振寰宇、福公和尚灵塔”。塔高约13米,古朴庄严
而最为奇特的是第二代住持止安超越律师塔,这座灵塔被一株高大茂盛的古松的平展树冠斜伸正好遮住,遮阳避雪,世间少有
 
潭柘寺的塔院原来共有四处。一处在寺院西南莲花峰的山腰处,唐代的华严祖师、五代后唐的从实禅师以及潭柘寺的第七代住持恒实源谅律师都葬在这里,是现今所知潭柘寺的最早的一处墓塔群,现已荒废。一处在平原村南侧,这里是潭柘寺较早的一处塔院,埋藏着辽代以前潭柘寺圆寂的僧人,今已不存。一处在南辛房村与鲁家滩村的交界处,这片塔林很大,占地有数十亩,今已废弃。现在我们看到的上下塔院是唯一保存完好的
下塔院埋葬者金、元、明三代的部分高僧,塔形不一,种类较多,有石经幢式塔、方形单层浮屠式塔、密檐式砖塔和覆钵葬式石塔
精华太多,细节无数,文笔不足,喜欢的还是去实地观赏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