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评春秋》顾道惊城改编版 西周为何会突然崩盘?数代痼疾累积,周幽王点燃导火索

注:这篇文章,是网友顾道惊城对泪痕春雨文章的改编版。泪痕本人感觉比自己写的原版更好。所以一便附到这里。
喜欢这种改编风格的网友,可以关注公众号顾道惊城,或是关注头条顾道惊城的文章。泪痕春雨的很多文章,他都做出类似风格的改编。
以下为顾道惊城的改编版。
在讨论西周崩盘的根本原因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概念:
在当时,并没有“西周”和“东周”的区分,都叫“周”。所谓的“西周”和“东周”,不过是后世史学家方便区分而起的名称。
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大明”和“南明”等,不多赘述。
虽说“西周”和“东周”是后世史学家方便区分而起的名称,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以“周平王东迁”为标志性事件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周平王东迁之后,整个天下的格局变了。
在西周立国之时,周武王占据了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两个地区,这也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这两个核心地区之外,周武王把剩余的地盘分割成上百块,最好的地盘分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亲信,其余的分给在各地有重大影响力的人,以及在剪商过程中立有大功的人。
如果我们以公司做类比,那么股权分配大概是这样的:
周武王作为董事会主席,拥有总股权的20%;第一级别诸侯拥有3%-5%的股权,第二级诸侯拥有1%-2%的股权,第三级诸侯拥有0.3%-0.5%的股权……以此类推。
 
注:本数据仅供举例参考,并不严谨,无需较真。
这样一来,形势就很清晰了:周武王所占据的地盘,对比其他诸侯有绝对优势,周王室自然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使得周天子控制的股权变得越来越少,最终无法维持自己在公司内部的地位。
或许有人会问:周天子控制的股权越来越少,是因为出现了一些极其昏庸的君主吗?
这自然是一个理由,但最重要的理由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一,也使得从前稳定的权力格局开始变得极不稳定。
这就好像一家集团公司内部,以董事长为代表的董事会最大,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次之,下面是各分公司,然后是各部门,最后是各小组,再具体到个人。
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部门和各小组的体量居然在商业活动中迅速扩大,有的甚至成长到了分公司的体量。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各部门和各小组的领导人,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继续受制于分公司,便打算向董事会或管理层报备,自己独立出去成立一家新公司。
这一切虽然还在周天子最初设计的权力格局中打转,但我们必须承认:问题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凸显的。
发展到后来,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不定时会产生内讧,双方在内讧过程中,都会大肆提拔一些分公司来为自己摇旗呐喊,在此过程中,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力也开始慢慢流失。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的就是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时期的事情。
据说,周厉王在位期间,任用一个名为荣夷公的奸臣,搞所谓的“专利”,就是从国家层面搞垄断,范围包括山林川泽。
这一高压手段使得天下民怨沸腾,最终有好汉站出来振臂一呼,直接把周厉王从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赶到了彘地(今山西临汾霍州市东北部),再也不敢回来,并最终死在那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周厉王搞垄断最终客死异乡的真相是什么呢?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
但有一点我想提醒大家:按照周武王构建的权力格局来看,整个天下并不属于老百姓,而都属于大大小小的贵族。
周厉王搞垄断,并没有逼得老百姓造反,只是伤害了大多数贵族的既得利益,被他们联起手来赶出国都而已。
《诗经·大雅》中有一首名为《桑柔》的诗,据说是周大夫芮良夫所著,内容是谴责周厉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祸人民的罪行。
看上去非常有正义感,可这首诗的内容却是“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惟宝,代食维好”。
意思就是说:周厉王就喜欢“稼穑”(农业),并把它当宝贝,完全不顾体面。
按照今天的语境来看,周厉王的所作所为就是大力发展农业。
同时还说“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这就是赤裸裸地诅咒了:你这个君王不是好东西,有好处只会独享,我们一点好处都分不到,谁还能支持你?
按照今天的语境来看,周厉王的所作所为就是大力加强集权。
从一个君王的角度来看,周厉王劝农、集权,何错之有?如果是周武王时期,他大搞劝农和集权,谁敢多说半句话?
可到了周厉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实力已经衰退,所以周厉王的这种行为,自然会受到领地内各种大小贵族的抵制。
在这种背景下,内讧自然不可避免,周边的蛮族看到周王室内讧,自然不会放过趁火打劫的好机会,这才是周厉王时期蛮族频繁入侵的根本原因。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就是“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
周厉王命令将士征讨蛮族,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克”。
到底是打不过,还是消极应对呢?大家心里有数。面对这样一个动了大小贵族利益的君王,谁还愿意给他卖命呢?
我之所以要详细解构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事件,就是想以此为论据,向大家揭示周王室逐渐衰微的原因。
周平王之所以东迁,周王室之所以衰微,并不全是周幽王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数代甚至数十代周天子遗留下来的痼疾。
以上是历史事件的角度,如果我们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周王室日渐衰微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以西周初期的生产力水平,当时人们所能开发出来的地区相对有限,基本局限于现在的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
其他地方绝不贫瘠,但相对荒凉是肯定的。
可随着分封的出现和时间的推移,再加上青铜器高度成熟和铁器逐渐发展等一系列原因,以前无法开发的地区都逐渐被开发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周王室曾经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开始变得越来越小。
除此之外,以镐京为中心的周王室核心区域日益富庶,周边的蛮族威胁也越来越大。
其实不止是西周晚期,早在商朝晚期也有类似的问题发生,商纣王的死因和周幽王的死因也没有非常大的区别。
最初,中国的核心区域是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这个区域在商天子的掌握之中。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发展,陕西省南部逐渐被周人开发出来,并依据此地的资源,最终反杀了控制着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的商王朝。
这种事情放在近现代也毫不罕见。
在十九世纪时,能称得上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英法德等寥寥数国而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发展,美洲、东亚和东欧也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英法德等寥寥数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低。
在这种背景下,不甘心被淘汰的英法德等寥寥数国只得开始内讧,这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近现代史资料丰富,我用这种方式来描述世界历史的发展,相信大家不会有太多意见。
事实上,商周时期的历史,也是按照这种逻辑来行进的。
这种线性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周武王为什么要构建一个分封天下的权力格局。
这是因为周武王大公无私,所以不愿意建立中央集权吗?这是因为周武王时期的人比较愚昧或单纯,大家想不到中央集权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不是不想做,也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正如我前文所引用的公司股份一样,当董事长突然决定,要把所有股份归到自己名下的时候,如果你是董事会成员之一,你会心甘情愿地奉上本属于自己的股份吗?
集权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流血的过程,做这种事情必然要考虑成本。
摆在周武王面前的事实是:能够舒舒服服地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这种核心区域捏在手上,整个天下就是自己说了算。
只要能够牢牢掌控核心区域,就能够拥有号令天下的权力。如果还想把周边区域全部控制住,难免会让别人没有安全感,刚刚完成的剪商大业恐怕会出现反复。
但即便如此,周武王依然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和亲信分封在最重要的地区,史称“汉阳诸姬”。
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一点:周武王绝对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多吃多占”这一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那些对西周开口必称“礼仪”的人,我倒是想请教一下:为什么我看不到“礼仪”,只看得到“利益”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