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石坎
叶奕裕
石坎就是用石头堆砌的墙。因为石坎太普通了,全世界哪里都有,巍峨的长城、梯田的石墙、江河湖边的码头驳岸都是石坎。不过我这里说的是与众不同的东山精品石坎。因为太湖边这些默默无闻的建筑,也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
要说精品石坎的话,首先就是坚固,能长久存在,再有就是美观、艺术。
在东山,石坎随处可见。比较特殊的也有,例如东山的严巷村,是一个特色村庄,以前整个村庄除了两座房屋是砖木结构,其余的几十座房屋全部是岩石堆砌而成,只是近些年随着村民逐步新建楼房,这些石屋逐年减少。再如王鏊墓,它周围原来有规模宏大的岩石围墙,最后残存的一部分也已经在30多年前全部倒塌。一方面说明东山石坎的历史悠久,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东山石坎不同寻常的工艺水平,毕竟它经历了400多年风雨和地震的考验。
为了说明东山石坎的不同之处,可以就近用苏州地区三种典型的石坎做一比较。
一种是广泛分布于苏州的金山石石坎。苏州“人家尽枕河”,大量的河道驳岸都取自附近的优质石材——金山石。金山石固然坚固美观,但是在堆砌石坎之前,总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我们常在工地现场看到,砌筑工人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石材,或是立面,或是线条,或是棱角,必须要处理好了再用水泥砂浆黏合。
另一种典型的石坎在西山大量存在。西山盛产碳酸钙,俗称青石。当地把开采得来的青石,花费大量工夫加工成标准的长方体。在明月湾等古村落,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某某堂的古建筑,墙基都是青石条。风雨几百年仍然牢固,美观。当然这些只会出现在大户人家。要有足够的银子才能付得起开采、运输和加工的费用,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
而东山则没有这么好的石材。东山产的岩石都是不规则的立方体,不但料小而且难以加工,敲打之后仍然是不规则的立方体。在东山见到规范、标准的长方体如石阶、墓碑等,不是金山石就是西山青石,很少用东山岩石加工的。因此要想利用这种天然的“顽石”,完全靠手工而不用任何材料黏合来堆砌成石墙,就要全凭施工者独特的技艺了。
吴中区的光福、藏书等地也有类似的石坎,但是因为没有东山的量多,也就缺乏精品石坎。尽管东山到处都有石坎,但是和其他东西一样,同类之中,精品总是不多的。东山有不少精品石坎在山上,不易走到,但也有几处容易走近观察到的。
一处在轩辕宫北约500米,公路边一座古宅的后花园。它的围墙就是用岩石堆砌成的。俗话说,一面打墙两面光,利用不规则石块完全不用黏合剂堆到近5米的高度,墙面平整,经历几百年风风雨雨依然挺立,岿然不动,可见工艺水平之高。由于年代久远,施工者已无从查考。
另一处在王鏊墓北的路边,石坎的顶端与路面平行,该处石坎为当地著名的严氏兄弟所作,该石坎的难得之处是石坎的顶端就在路边。坎有3米多高,非但顶端平直,而且堆砌牢固。因为常有孩子在上面走动,一般的堆砌肯定不行。顶上的石块就像榫卯结构一般,连接紧密,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包含了极高的技术含量,非常少见。另外,如果到石坎下面去看看,石坎堆砌的缝隙犹如瓷器中的一款哥窑,密布的碎花纹甚是奇特。当时的施工场地还有一点特别,临到工程结束,场地上没有多少多余的石料,用严氏兄弟的话来说,就是天生之材必有用,不管石块形状如何奇特,在堆砌一面墙的过程中,总有机会可以用到。这其实反映了他们很高的工艺水平。
另外两处典型的石坎,其中之一是廿四弯山脚下深沟的沟壁石坎。深的地方有四米多,为廿四弯这个山谷泄洪而筑,应该是廿四弯的配套工程,至今也要300多年了。历经洪水冲刷,至今完好无损,不但没有倒塌,也没有倾斜,非常难得。还有一处就是东山的一个景点响水涧。响水涧所在的山沟全长迤逦几百米,两侧驳岸均为石坎。而且注意观察一下的话,就可以发现响水涧下游几十米处的众多房屋就凌空横跨在涧两侧的石坎之上,任凭几百上千次山水冲刷,石坎上的房屋依然屹立不倒。当年建房的房主完全信任石坎的质量,事实上石坎的质量也确实经得起时间和洪水的考验。
随着封山育林,停止开山采石,不再有新的石坎产生。原来传统的石坎逐渐减少,精品石坎也就更为稀有了。这些几乎是东山默默无闻的工艺品,如果当地相关部门能增加一些导向标志,引导游客前往观赏东山独特的这一景观,可以丰富东山的旅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