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初年从古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地方之一。山东佛教的快速传播归功于一位著名的僧人-朗公,公元351年,朗公在济南近郊建立了山东现存最早的一座寺院,即现在历城区柳埠神通寺。此后,山东的寺院和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以济南、临淄、青州等城市为主体的佛教信仰中心,同时创造了具有山东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不过,山东的佛教艺术一直没有受到世人太多的关注,与“中国的东方佛教中心”地位甚不相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一批批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特别是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佛教窖藏坑的发掘,大量造型精美、妆饰华丽的北朝造像重见天日,为全国其他地区所罕见,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
山东博物馆的《佛教造像艺术展》选取近几十年来出土的部分造像精品,着重展示山东佛教艺术独创性。一方面通过石雕造像文物从艺术方面展示山东北朝时期造像的辉煌成就和独树一帜的造像风格,另一方面从佛塔、造像题名等其他文物通过宗教信仰方面展示山东佛教的历史沉浮。
比丘道𠇾造弥勒佛像 北魏孝昌三年(527) 广饶县杨赵寺村皆公寺遗址
飞天伎乐
该造像为北魏孝明帝时期的造像,属于北魏晚期的造像,该时期造像多发现在济南附近和青州地区,造像题材内容多为弥勒佛、弥勒佛二菩萨、观世音立像等。个体金石造像仍然、以大背光造像为主。
“山东样式”(或称“青州风格”)是指能代表山东北朝佛教造像艺术成就的佛像特征,既包括造像薄衣黏体、倒龙衔莲等造型上的美感,也包括雕刻技术上的精妙。“山东样式”这种称呼实际上是对山东北朝时期造像成就的肯定和赞誉。
背屏三尊像北魏广饶县府城店村
所谓背屏像,即佛像之后有较大的石屏,该组背屏三尊像为典型的背屏造像中常见一佛二菩萨造像组合
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北魏正光六年(525)青州市西王孔庄
该尊造像是山东现存制作最为精美的北魏石刻造像之一。发起人为当地贾氏望族成员贾智渊,另有“大将军 ”、“郡太守”等官职显赫的人员参与
背屏伎乐
造像整体附于一个宽大的圭形石屏之上,三尊高浮雕造像倚靠石屏,站立在窄长方形平台上。中间一尊通高102厘米的佛像,高髻,颈细长,内着僧祗支,身穿密褶长裙,手施无畏、与愿印,两旁菩萨侍立。主尊佛像环绕庞大的浅浮雕背光,背光分作内外两区,内区由主尊身光和头光组成,头光由内向外为开敷莲花、弦纹带、缠枝莲花,身光为弦纹带。外区内侧雕刻密集的火焰地纹,地纹的上环列九身化佛,外区外侧环列九身飞天。
造像题记,清晰可见记年
在佛像与菩萨像之间,还用极浅的浮雕,刻画了两个供养人的形象。两个供养人各手持一枝莲蕾,面向佛像屈身而立,极尽虔诚。
这尊珍贵的造像1918年出土后被放置西王孔庄的一座古庙中,当时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十万银元从当地购得此像,就在运输过程中被当地的县长发现,以政府的名义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将其运走,县长将其放置在县衙内的金石陈列室供人参观,直至1953年移至山东省博物馆。看来民国初年的地方官员素质还是相当高的。
比丘惠辅造弥勒佛像 北魏永安三年(530) 淄博市临淄区一带
传说弥勒成佛后下降到人间说法,听讲这可以往生弥勒佛国,佛国里面处处奇珍异草、年年五谷丰登、人人长寿无疆
道玉造背屏三尊像 东魏天平四年(537) 惠民县沙河杨村出土
背后铭文记录造像主道玉组织三百余人捐资造像,并刻写施主姓名,其中有太守、县令之类的官员,也有一般百姓。
伎乐
背屏造像下侧的瑞龙衔莲图案,是山东北朝造像的标志性特征,在全国独树一帜。
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在龙兴寺建筑工地上清理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经清理,计有佛像头144件,菩萨头46件,带头残身36件,其他头像10件,造像残躯200余件和大量被毁的佛像碎块。这批佛像百分之九十是北魏孝明帝(516-527)、孝庄帝(528-530)至北齐(550-577)的作品,其中北齐时期的为大宗。山东博物馆佛像馆所陈列的多为青州地区北齐造像的精品
北齐时,青州出现一种袈裟和长裙紧贴在身上,露出极美身材的佛像作品。这种富有动感、健美而又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称得上是北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佳作。另外,此时青州佛教造像出现了极为少见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这种法界人中像有雕刻和彩绘两种,特别是彩绘的法界人中像,构图别致,线条流畅,设色考究,保存完好,对我国佛教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彩绘佛像 北齐 青州龙兴寺遗址
彩绘佛像 北齐 其中龙兴寺遗址
佛像袈裟上以彩色绘成田垄状的方格图案,以世俗间“田地”来隐喻对佛法的供养,这种袈裟又称福田衣、田相衣。
彩绘佛像 北齐 青州龙兴寺出土
继续大美青州,在青州造像面前任何文字都是多余的
贴金彩绘佛像北齐青州龙兴寺遗址
袈裟系带一般隐藏在背后,佛像左肩前带珠和胸前下垂的带穗给雕塑增加了灵动感,活泼而不失庄严,拉近了人、神之间的距离
彩绘菩萨像 东魏-北齐青州龙兴寺遗址
释迦佛出家前贵为一国太子,菩萨形象是按其太子身份来装扮的,故遍身珠光宝气。从造像可以看到,一方面菩萨像衣着较为简洁,上身多裸露,披条带状天衣,下着长裙;另一方面,菩萨身上的装饰物又极为繁缛、华丽,从头部到脚步,许多身体部位佩戴不同样式的装饰品,有些菩萨像衣饰上尚保存着千年前的色彩,极为珍贵
璎珞指菩萨身上长长的以各种宝物组成的串饰,原是古代南亚地区贵族的装饰,佛教中,一般只有菩萨才可以佩戴
彩绘菩萨像北齐济南市县西巷出土
汉白玉造像俗称“白玉像”,形体较小,施主多为普通百姓,主要发现山东北部地区。汉白玉造像质地洁白、造型雅致,河北古代定州是其流行的中心区域
一手支下颌,一脚下垂一脚支起的姿势称为思惟像。释迦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因有悲悯之心,感人生无常,故常作思惟之状。弥勒为菩萨时,也作思惟之状。
王叔义造背屏像东魏武定六年(548)惠民县沙河杨村出土
铭文中记录施主姓名时,提到多个古地名,如“湿沃县”在今山东滨州市,“魏昌县”在今河北无极县,“般县”在今山东惠民县
其他造像
造像身上规整的圆孔是后人修补时为固定佛像肢体而凿的
题记
菩萨像 北齐-隋 济南市县西巷
根据佛经所言,菩萨变相为“非男非女”或善男子形象,而实际的菩萨造像中,女性特征较为明显,曲线的站立姿势,婀娜之态,使得女性菩萨形象越来越受百姓欢迎
菩萨像 唐 济南市县西巷
佛涅槃造像碑 宋
刻画释迦涅槃和十大弟子像,佛涅槃的姿势为枕右手,侧身右胁而卧,与佛教所记相合
浮雕塔纹背屏造像残件北朝惠民县沙河杨村
浮雕塔纹背屏造像残件 北朝青州兴国寺遗址
阿育王造八万四千佛塔,分藏佛舍利的传说流行甚广,使得佛塔信仰盛行。阿育王为古印度贵霜帝国的国王,统治后期狂热兴奋佛教
银塔 北宋 莘县雁塔第七层发现
杨瓒造龙虎塔唐天宝二年(743)青州段村石佛寺
龙虎塔因塔身龛楣上浮雕龙、虎(或为兽面)图案,而得名,体量一般不打,流行于唐代
古塔高约4米余,方形塔身,正面火焰门上镌刻龙虎,门两侧有执法器天王,塔心室内一佛二菩萨二侍者保存完整,上部五层密檐,均雕刻叠涩纹,顶部四角攒尖顶,脊兽尚存,塔刹已失。塔身一侧保留大量铭文,大部分文字还能辨认
龙虎塔在山东地区保存不多,总计8件不到,而杨瓒造龙虎塔体量大,保存完整,造像精细且铭文清晰,是难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