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 祖 文 化 大 事 记 (宋元部分)

宋 代

■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 ,妈祖诞生于 莆田湄洲屿上林村林家。她的父亲是林愿(一说名惟 悫),母亲王氏。目前已知最早的宋代史料中相关记载十分简单,只说她 是“姓林氏,湄洲屿人”。

■开宝五年(972年) ,这一年妈祖已经12岁了, 传说她在湄洲得到一位名叫玄通的道士度化,于是有了 异常的法力,能够预测吉凶。妈祖以此来帮助乡亲,驱 邪治病,扶危济困,尤其是在海上拯救海难。妈祖的急 公好义行为,受到人们普遍的敬重。

■雍熙四年(987年) ,妈祖在一次救助海难时不 幸捐躯,可乡里人都不愿相信这位年纪轻轻却做了无数 善事的好姑娘竟然会逝世。大家都认为那是妈祖道行圆 满,羽化升天了。于是,就在湄洲山上盖了一座小祠 庙,把妈祖当作神女奉祀。这就是最原始的妈祖祖庙。

■咸平二年(999年) ,莆田平海澳始建妈祖行祠。

■天圣间(1024~1032年) ,妈祖羽化几十年之后,妈祖的影响有所扩大,湄洲 的那座原始祖庙也得到扩建,“廊庑益增巍峨”,已经初具规模了。

■元祐元年(1086年) ,妈祖信仰开始从海岛传到大陆,继平海澳的妈 祖行祠之后,莆田涵江宁海镇也建起妈祖的分灵庙,建庙的地点因此被人称 为“圣墩”。

■宣和五年(1123年) ,这一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 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 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 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是莆田涵江白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 迪报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 皇帝。宋徽宗听了颇为感动,就下诏给圣墩祖庙赐以“顺济”匾额。这是妈 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奖。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这一年南宋高宗皇帝要在京都举行“郊 典”(在郊外祭天祭地祭众神)。由于此前杭州已创 建了妈祖的神祠,于是高宗皇帝就诏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这次诏封开了 历代皇帝给妈祖褒封的先河,意义十分重大。

■绍兴三十年(1160年) ,这一年兴化沿海屡被海寇侵犯,郡守派兵出 海征剿,大获全胜。传说每次战斗都得到妈祖的神助。于是郡守将妈祖助扫 海寇的事迹上奏朝廷,皇帝大喜,就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夫人”。莆 田陈俊卿(绍兴八年中榜眼,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 使),在他的家乡白湖(今阔口)舍宅建妈祖庙,俗称“白湖庙”。这“白 湖庙”是历史上一座很有影响的妈祖分灵庙。

■乾道三年(1167年) ,春,郡大疫,神降于白湖旁居民李家,曰:“瘟气流行,我为郡请命于帝,去湖丈许有甘泉,饮此,疾可瘳。”境内罗拜神赐,但此地斥卤,疑无清流。以神命凿之,及深犹不见泉。咸云:“此系神赐。”勉加数锄,忽清泉沸出,人竞取饮之,甘泠若醴,汲者络绎于路,至相争攘,朝饮夕瘥,人皆腾跃拜谢曰:“清泉活人,何啻甘露,真有回生之功。”乃甃为井,号曰“圣泉”。 人们欢喜欲狂,郡守很快就将 妈祖示梦以圣泉救疫的事迹,上报到朝廷。皇帝也感到欣慰,便下诏加封妈 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淳熙十一年(1184年) ,这一年沿海又受到海寇骚扰,福兴都巡检姜特 立率兵出海扫荡,平息寇祸,并将平寇时得到妈祖神助的事上奏朝廷。皇帝 又一次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绍熙元年(1190年) ,兴化军连年干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郡守 葛郛、朱端学、赵彦励相继到妈祖庙乞雨,结果十分灵验,祷告后不久即天 降大雨,旱情缓解。于是,郡守又将祷雨有验的神迹分别上报给孝宗和光宗 两朝,促使皇帝下诏为妈祖进爵,封为灵惠妃。

■庆元二年(1196年) ,这一年妈祖信仰传到泉州,泉州的第一座妈祖 庙——顺济庙在浯浦建成。

■庆元四年(1198年) ,这一年东南沿海(瓯、闽列郡)普遍干旱少 雨,而唯独兴化军所属的三个县,因有妈祖庇佑,人们祷告得雨,庄稼丰 收;此外,这一年朝廷调闽、粤舟师去大奚岛平息乡民暴动,传说在海上也 得到妈祖的神助。于是,综合这两件事,皇帝又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妃。

■嘉定元年(1208年) ,金人聚哨淮甸,宋朝派兵北伐,出师前向妈祖 祷告求助,结果三战三捷。朝廷又因妈祖助淮甸退敌有功,再次下诏,加封 妈祖为灵惠、助顺、显卫妃。

■嘉熙三年(1239年) ,京都附近的钱塘江发大水,忽一日,江堤溃 决,洪水涌入,淹没了堤内大片田园和民宅,百姓受灾严重,一时哭声震 天,纷纷逃难。京城太守立即传令抗洪,然而百姓处于惊慌中,难以组织起来。此时洪水漫到艮山祠(即妈祖庙)却无缘无故往后退,好似有一股神力 使水倒流。有人大声呼叫:“妈祖娘娘显灵前来救灾啦!大家快去修堤,妈 祖带领天兵天将来帮助咱们了!”他一边招呼逃难的人群,一边指着天空中 的红霞,说妈祖来了,妈祖就在红霞中。如此一来,众人认为有海神妈祖相 助,水患必除,于是纷纷转回参加筑堤抗洪,终于使崩溃的江堤修补合拢、 加固垒高,保住了田园与城池。而朝中皇帝在得到妈祖神助钱塘退潮的奏文 后,就下诏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宝祐元年(1253年),仙游县有位名叫王里的教授(官名),上奏朝 廷,说妈祖神威显赫,其父母功不可没,理应一并受封。皇帝认为有理,于 是下诏封妈祖之父为积庆侯,封妈祖之母为显庆夫人。

■宝祐二年(1254年) ,这一年兴化军和泉州两地干旱,造成饥荒,幸 得妈祖神助,乞雨抗旱,百姓赈饥。为此,皇帝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 应、英烈、协正妃。

■宝祐三年(1255年) ,皇帝改封妈祖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

■宝祐四年(1256年) 皇帝又改封妈祖为灵惠、嘉应、协正、善庆 妃。

■咸淳二年前后(约1266年前后),妈祖信仰已传播至香港,香港的佛堂 门已建成一座妈祖分灵庙。

元 代

■至元十八年(1281年) ,从宋代开始,泉州已成为一个海上交通海 上贸易的重要港口,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到了元代,海上交 通与海上贸易更加发达,泉州也更加繁荣。而海上交通离不开妈祖的积极影 响,往来船只每遇风浪必祷告妈祖保佑而化险为夷,于是,妈祖的神迹越传越广。这一年,在泉州的海外诸番宣慰使、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将妈祖为 海上交通所彰显的神迹,一一上奏朝廷。皇帝大喜,遂敕封妈祖为护国明著 天妃。妈祖从此由“妃”升格为“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由于元代在北京建都,所以,南方要将大量的 粮食通过内河漕运北京。随着元代政治、经济的扩展,南北距离拉长,内河 漕运难以满足南粮北调的需要,于是开辟海上漕运成为必然。而海上漕运安 全,仰赖海神妈祖的庇护。由海上漕运传出的妈祖神迹更是多不胜数。这一 年,皇帝以妈祖庇护漕运有功,下诏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延祐元年(1314年) ,皇帝又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 妃。

■延祐年间(1314~1320年) ,天津大直沽天妃庙(俗称东庙)建成, 这是我国北方最有影响的妈祖庙之一。

■泰定三年(1326年) ,朝廷已多次派使者到直沽去祭天妃,并在海津 镇新建一座天妃宫(俗称西庙,即今天津天后宫)。

■天历二年(1329年) ,皇帝以妈祖对庇护海上漕运有特殊功勋,而下 诏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并赐庙额曰“灵慈”,敕 命翰林直学士布雅实里、艺文太监宋本往直沽、淮安、平江、昆山、路漕、 杭州、越州、台州、庆元、永嘉、延平、福州、白湖、湄洲、泉州天妃宫致 祭。

■至正十年(1350年) ,皇帝加封妈祖的父亲为种德积庆侯,母亲为育 圣显庆夫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 ,皇帝以妈祖在庇护海上漕运中屡屡显灵,下 诏加封妈祖为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这一年,莆田的白 湖庙由阔口迁入郡城,更名为文峰宫。此次迁移是为了让郡守县官更方便春 秋致祭。

作者简介:朱合浦,1945年生,福建莆田人,长期从事文化工作,退休前任莆田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是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原委员;编著《莆田风情》《莆仙老民居》《珠还集》《莆仙摩崖题刻》《湄洲妈祖志》等书。退休后随子女移居厦门,是厦门市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最美志愿者”。目前仍坚守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