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频发?当身体发出的这些求救信号,你千万要重视

1月1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39岁的叶雄医生,不幸猝死!去世前还加班多台手术。

同一天,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胃肠外科41岁的医生莫湘琼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死亡。

'猝死',非常沉重的两个字,曾经小南也觉得,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然而近年来,猝死似乎成了当代人的'C位'词汇。网络上,因心脏骤停、心梗、心脏性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猝死的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

2020年12月28日上海女教授在张家口滑雪,引发不适后猝死,终年48岁。

2020年12月29日凌晨,拼多多年轻女员工夜班回家路上意外离世,年仅23岁。

2021年1月1日,《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25岁的孙侨潞心梗猝死。

2021年1月5日,27岁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心脏骤停去世......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60万人猝死,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

细思恐极,今天小南就和大家聊聊这个沉重但十分有必要的话题:'猝死'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有办法预防了吗?

什么是'猝死'

百科一下,对'猝死'的解释浓缩成6个字,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一般这个'短时间'被规定为6小时以内。

猝死的头号杀手----冠心病

猝死原因很多,以心脏来源的原因最为常见,称之为'心源性猝死'。而最常见的心脏疾病就是冠心病急性发作(如急性心肌梗死)。

打个比方,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发动机,它就像血泵一样,保证全身各个器官血液的供应。一旦心梗发生,心脏骤停,那么发动机就停止工作,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不上,结果就是猝死。

冠心病,就相当于为心脏本身供血供氧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管腔变得狭窄,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因此,一旦冠心病急性发作,常表现为猝死,而且死亡时间非常短暂。

这些潜在的血管问题、心脏问题就像埋下的炸弹,看似健康的人群,其实给一个导火索就能引爆。

说到这,大家可能就怕了:'我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猝死呢?'

猝死的高危人群

有心脏病家族史者

冠心病患者

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有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嗜好人群

工作忙碌、精神压力大、经常熬夜、情绪波动大、体力透支者,

是不是自个先对号入座,小心脏拔凉拔凉的?其实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家都有。先莫慌,了解下猝死前,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猝死前的三个信号

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吞咽费劲,有的人会出现3-5分钟的胸闷

胸部中央疼痛、有压迫感或心慌、身体乏力、头晕等不适

突然出现低血压,伴有出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躲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者饱食后出现,经过平静休息后可缓解。

注意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10分钟或反复出现,请立即呼叫救护车,千万不要尝试自行前往医院。

猝死三大导火索

小南前面说过,猝死除了发生于患有明确心脏疾病的人外,有些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发生。

这些人实际上是潜在的心脏病或心电异常患者,平时看不出任何症状,一旦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时,就可能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如抢救不及时最终导致猝死。

近年来,猝死越来越年轻化。

而猝死的罪魁祸首,央视新闻给出的三大重要导火索:熬夜、酗酒、情绪激动。

因此,想要及时止损,赶紧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say no!

除了以上的三大猝死导火索,生活中也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心脏功能,自查、规律定期的体检赶紧做起来。

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定期体检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需要做一次心电图检查

饮食结构要合理 平时低盐饮食,口味清淡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多吃一些瓜果蔬菜。少饮咖啡(咖啡因摄入与心搏骤停之间的关联可能证据有限?)浓茶,避免熬夜

坚持运动 运动前热身,运动时要适度

保持心情舒畅 努力做到情绪乐观,遇到问题平常心对待

猝死抢救关键: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生命是最宝贵的。当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转瞬即逝,不由得令人惋惜。但你知道吗?

呼吸和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被称作挽救生命的'黄金4分钟'。

研究表明,猝死后一分钟有人去做心肺复苏,七分钟之内能有体外除颤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AED救助,抢救成功率往往能达到90%以上,甚至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最后,小南想说的是,虽然猝死是突发的致命性疾病,但大部分情况下,大家还是可以把握住这些征兆的。

2021,趁还来得及,和小南一起,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为自己储存一份生命保险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