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Drifting Clouds)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20烦恼伴随人的终生,没有人会拥有永恒的快乐,我们往往在一个阶段,遇到了阻滞,烦恼随之而来,只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烦恼才会消失。人的一生,有着无数个这样的小循环。烦恼的时候,总会有无数心绪涌上来,让我们深陷在情绪困局中无法自拔。有没有什么方法,第一时间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呢?心静了,人就能更好地去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有这样的方法,它是我以前看柴静的书《看见》时发现的,柴静在书里面说,“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是根除不了的,有时松,有时紧,永远永远。" 接着柴静说有一个人送她一本《金刚经》,里面有一句“念起即觉,觉已不随”,意思是人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当时我对这个句子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但是后来我看《金刚经》,发现里面并没有这句话。接着我上网搜索了很久,又翻了一些书,也没有找到这句话的真正出处。
现在我比较确信的是,它应该是后人研读《金刚经》的心得体会。那么这个体会是怎么来的呢?在《金刚经》里面,须普提问了世尊一个每个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意思是我们要怎样安住我们的心,要怎样降伏我们心中的妄念?
世尊的回答非常抽象,所以很难理解。现在对《金刚经》的解读有很多,解读得比较好的有《金刚经说什么》,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著作,大家对《金刚经》感兴趣可以看下这本书。
须普提替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或许很多人在看《金刚经》的时候,一时还理解不了世尊的回答,但是没关系,一些悟性高的学者,将世尊的回答,拆分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小招式。例如“念起即觉,觉已不随”,它是一个能让烦恼立马消失的简单方法,我们随时可学,随手可用。
你在生活中,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不幸,这些给我们带来烦恼或痛苦的事情,我们往往第一时间就失去了那个“善良可爱的自己”,仿佛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被一个“狰狞的自己”夺去了控制权。比如,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抓紧拳头,双眼圆睁,而理智早已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之所以有这些消极的反应,是因为遇到这类事情,我们的大脑就被很多消极、不理智的念头给降服了,那些念头让我们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能够迅速平复心绪,去除烦恼呢?读三遍“念起即觉,觉已不随”。你可能会很疑惑,为什么这个句子能够有那么强大的力量?重点并不在这句话的具体内容,而是当你的情绪汹涌,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的时候,读这个句子能够让你内心响起一声棒喝,让你及时觉察到你的消极念头正在涌起。一旦你清醒地认知到,自己陷入了某种情绪将要失控的状态,你就能够在情绪崩溃的悬崖边上,勒住脱缰的野马。烦恼的时候,就读三遍“念起即觉,觉已不随”,它能够让你培养一种觉察的能力。有本《量子飞跃》的书是这么说的,"大部分人每一天其实是在过着“无意识”的生活,一切的选择都是沿袭旧的模式。"它是指当我们碰到类似的事情,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难过完了,却从来不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心甘情愿地受情绪的摆布。如果我们要摆脱这种生活模式,那就先得有一种觉察的意识,主动思考与选择,为每天的生活注入一点新的变化。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在2011年的时候,我看了《沉思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两本书,当时自己想到这样的一个观点:隐性被伤害是一种习惯,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可以建立在思维方式的改变上。也就是说,当遇到挫折、困难等让你感到不适的事时,一般人的反应通常是:刺激到来的时候,接着就马上回应了。但是我们可以在中间加一个”选择”,所以升级版的思维方式应该是: 刺激,到选择,最后再”回应“。这里的“选择”就是暂停,停下来想想哪个回应对自己是有利的。读三遍“念起即觉,觉已不随”,既是一种暂停,也是一种让我们观照自己情绪的机会。在观照的过程中,我们不批判,全然接受,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摆脱了念头的控制,你可以自己选择更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外界发生的事情,而烦恼的念头,也不再跟随你。《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译者郝明义,在他的一本书《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里面,就提到自己实践《金刚经》时,经常会诵读一些短小的句子来时刻提醒自己,当然也包括了“念起即觉,觉已不随”这句话。这是一个精进自己内心修为很好的方法。当你烦恼的时候,不妨读三遍“念起即觉,觉已不随”。为什么是三次呢?因为我听说好话要重复三遍,当然,如果你嫌不够,再来几遍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