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离天价还差多远
关于文人在明式家具中的角色,历史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文人主导明式家具设计,有人认为家具多出自民间工坊,因为家具尺寸相差无几,应该是工坊生产的。
明式家具造型的简约、雕刻的简素、意蕴的悠长能够让人心境安逸,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反映在大量传世的明式家具上,凡是与人体接触的部位、杆件、构件、线角、铜什件等,都做得含蓄、圆润,而不是锐棱劲起、锋芒毕露。这样,看上去悦目和富于情趣,触及时感到柔婉滑润,心情自然也舒展轻快。
??从历史情况看,明式家具自明代诞生后,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风格备受当时士大夫文人阶 层的提倡和青睐,故有关家具内容的笔记,自明代后期始激增,如屠隆的《考粱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文震亨的《长物注》、戈汕的《蝶几图》、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士性的《广志绎》以及王圻的《三才图会》等。但遗憾的是这些著述所述及的内容大多是文人与家具的关系,从意趣或欣赏的角度作经验总结,并没有理论上的研究或文化艺术上的探讨。即便是万历增编本《鲁班经·匠家镜》这种专 业性很强的书籍,也只是记录当时家具制作的规矩法度,如同“木工手册”。中国历史上把古典家具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前半叶。其间不乏外籍人士参与,如1926年莫里斯·杜邦的《中国家具》;1929年威廉·斯洛曼的《万神庙》。影响最 大的著述要算德人古斯塔夫·艾克1944年出版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他在绪论中己开始对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和结构进行探索,其内容涉及到明清时代硬木家具的工艺、配件、装饰和年代鉴定。对于国人来说,杨耀先生则开其先河,他在1942年《北京大学论文集》发表的《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的论述中,最 先阐述了“明式家具之式样与做法”,这显然对“明式家具”学术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先导作用。继杨耀之后,王世襄先生为集大成者,他于20世纪40年代始潜心于家具研究,积数十年之辛劳集明式家具珍品达七十九件,并于1985年和1989年出版了明式家具《珍赏》和《研究》两集,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门学科而必须具备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明代家具以黄花梨本为主要材料,而清代家具则以紫檀木为主要材料。清代早期家具或多或少的带有明式家具的风格,同时兼有清式家具的风格特点。在转型时期的紫檀家具,在不乏艺术品味的同时,更加追求了华丽与霸气,更加具备了皇 家之气,它与明式家具一样,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显示着光辉一页。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住房的重新分配,使不少原先的富贵人家不得不蜗居一隅,笨重而占地很大的老家具,已不能适应这种变革了的生活窘况。所以,硬木家具的命运再次多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民间收藏活动的苏醒,老家具才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此时,硬木家具在内陆的保有量已相当有限。即使经济价值被重新肯定后,它们的拥有者也很少将其拿出来流通了。于是,存世量较多的老红木家具走到台前。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
明清家具,不仅是一种物质,更蕴含着一种精神。因此,明末清初的黄花梨、清代的紫檀家具固然值得收藏,但清代的鸡翅、酸枝以及铁力木家具,清中期之前的榉木、楠木家具,乾隆之后的黄花梨、紫檀家具,只要是美的,同样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