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官七天就杀人,公报私仇诛灭对手,手段不是一般的骇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就是这样一位万世师表的孔圣人竟然杀了自己的弟子少正卯,而且手段骇人,对于这件事情自古都争论不已。
孔子诛少正卯一事,事件最早出于《荀子·宥坐》:
原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当政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学生进来问他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啊。老师执掌了政权就先把他杀了,这不是弄错了吧!”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原因。人有五种罪恶,但是并不包括盗窃:一是内省通明但用心险恶;二是行为邪僻却又顽固不化;三是说话虚伪却还善辨;四是记述稀奇古怪而驳杂广博,五是赞同错误而又进行润色。这五种罪恶,一人只要有一种,就不能逃脱君子的诛杀,少正卯却同时具有这五种罪恶。所以,在他居住的地方,足以聚众成群,他的言谈足以掩饰邪恶,迷惑众人,他刚愎自用,足以反是为非,而独树一帜。这是小人中的豪杰,是不可不杀的。
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翻译过来就是: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郡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更为甚者,在《孔子家语·始诛》提到: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之职,表现出高兴的神色。弟子仲由问他:“我听说君子祸患来临不恐惧,福禄降临也不欢喜。现在您得到高位而流露出欢喜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对,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不是有'显贵了而仍以谦恭待人为乐事’的说法吗?”就这样,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在宫殿门外的两座高台上行刑,并在朝廷暴尸三日。
少正是王室的一种官职,乃是正的副手,他的名是卯。按照当时封建的传统,少正卯也算世卿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处置的。春秋时代诸侯欲诛杀大夫尚且不易,何况此时的孔子只是鲁相,没有司法权,怎么诛杀大夫?而且儒家文化有“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孔子对一同为大夫的贵族施以极刑竟如此果断,显有违封建礼俗。
那么,孔子为何要诛杀少正卯?
少正卯在鲁国,与孔子齐名。孔子三千弟子多次被别人挖走,导致孔门曾“三盈三虚”,只有七十二贤中的颜渊不为所动。挖走孔子弟子的人就是少正卯!弟子们离开孔子归附少正卯,说明他们不仅不能识别孔子是位圣人,同时也不能识别少正卯的邪佞,弟子们都糊涂了。子贡说:“少正卯,是鲁国有名望的人,您执政以后,为什么首先要杀他呢?”孔子说:“端木赐,你走开吧,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事。”
也就是说,当时的少正卯和孔子一样都是聚徒讲学的教育家,然而少正卯的讲课水平比孔子更胜一筹,以致孔子的学生,除颜渊一人,全都走去听少正卯讲课。所谓“同行如敌国”,更遑论学生们都被少正卯“抢走”。孔子或因此对少正卯怀恨在心,当成为司寇时,便公报私仇,将少正卯除去。
不过,后人对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多有争论,比如朱熹就质疑是否真有少正卯这个人。因为先秦史籍无此记载,甚至没有少正卯这个人的纪录,无论是直接出现或被其他人物论及。但由于孔子伟大光辉的形象,所以后世朝代经常会把那些奸佞小人、奸臣乱相、贪赃枉法的称之为“少正卯”。
孔子当官七天而杀少正卯,圣人都这样公报私仇,何况我们一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