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撷英】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文翁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宗亲,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再点关注,即能加入咱们文家人大家庭,恳亲问祖,联谊交流,与全球文家人在一起,获取最新资讯,让我们一起传播文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联结宗族根脉、传递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 

一颗璀璨的明星——文翁

——湖南省督学 文亚杰

文翁,(公元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据班固《汉书》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初四川成都一带为边陲,文化很不发达,《汉书》所谓"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从教育工作入手,来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他的得力措施之一,就是派有培养前途的低级官员到京城西安留学。他为了解决这批学生的费用 (包括生活费和给老师的报酬)不惜减少行政开支。大概可以肯定那时政府并没有专项教育经费,即使有也不够用。学生学了几年回到四川,择优提拔为高级官员,"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苗子派往京城留学。如此培养人才,恐怕是从文翁开始的。在此以前官员是举荐的,科举考试制度是隋以后才有的。

文翁第二个得力措施,是在成都大办"官学",并加强对学校的领导,招选所属各县弟子来学习。一开始来学习的人并不多,他又采取了许多奖励政策。首先是物质上的优待,如免除劳役;其次是从实践上加以培养锻炼,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文翁到各县去出巡,常把一些学得好的学生带在身边,谙习政事,上传下达,出入官府也非常随便,这样就扩大了影响。"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史书说"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汉书》)。有的则说:"蜀地文风比于齐鲁"(《辞源》)。总之,从此以后,四川文风大盛。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班固完成《汉书》时,上距文翁在四川兴办学校,约200年左右,班固的评价当不是溢美之词。

文翁的贡献,不仅在于从教育入手,发展了四川的文化,而且他所创办的"官学"有一套得力的措施,由于他办"官学"成效卓著,到汉武帝时,中央政府推广了文翁管理"官学"的经验,下令全国各郡皆立学官,以发展教育,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班固把文翁列为循吏之首,可见班固对文翁的重视,因为论爵位论职务,后面几位都比文翁要高。

所谓"循吏",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解释,是"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大概是指善于治理政事的清官。《史记》被列入"循吏列传"的,有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五人。从此以后,凡修史志的,列俦中都有循吏一章。由于文翁在循吏中又是因"崇教化、兴学校"为世人称道、表现突出,因而成为循吏中的典型。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说:"佥日大平兮,文翁复存"。

后世缅怀文翁,蜀立专祠岁时祭祀;由于当时舒县属于庐江郡,故庐江城建乡贤祠(移建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世。

文翁兴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中,记载了文翁兴学的经历。其主要经验有两点:

其一,是"师资高"。他开放地培养师资,派张叔等十余人,到京都受业于博士,深入研习儒学经典,学成归蜀,大都成为一代名师。文翁石室一直重视师资培训,并吸引全国知名学者来石室任教。名师才能培养高徒,高徒又能促进名师。文翁石室的教师不仅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施教,艺术性强。学生听课,如坐春风。"师资高",成为文翁石室的突出特色。

其二,是"学风严"。首先学校招生是"择优录取"。文翁石室不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由于"择优录取",进入学校的多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弟,体现了"教育平等"。文翁办学十分注重让教育"回归生活"。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读书;另一方面,强调参加社会锻炼。要关心民间疾苦、政策实施。"学风严",不仅体现在"攻读经典",而且体现在"社会实践"上。

文翁兴学的两条经验:"师资高"、"学风严",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翁是"科教兴国"的典范。在当代,我们要"科教兴国",理当向文翁学习。在文翁办学2155周年,改新制112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文翁兴学的现实意义正在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科教兴国"的重大意义,从而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翁兴学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文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校长”。他首创公立学校,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硬件”实体:成都石室中学。从古代的“文学精舍讲堂”(公元前141年)、“文翁石室”(历代大多这样称谓),到近代的“锦江书院”(1701年),到现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1902年)及“成都府中学堂”(1904年),直至现在的“石室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

在同一地址连续办学已达2155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杰出校友郭沫若撰写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艺术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为石室中学题辞:“古今一校,扬辉千秋”。这两位学界泰斗的楹联和题辞,充分肯定了文翁兴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第二, “文翁石室”一创立就是“公立”的,是政府办学,且面向平民招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汉书》上明确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在文翁之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公立学校”,文翁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当时“京都”所在地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办招收平民的“公立学校”。可见,就全中国范围看,文翁实属首创“公立学校”。文翁兴办“公立学校”。得到当时中国的两位最高统治者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嘉奖,并下令全国各郡县都要像文翁那样建立“公立学校”,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的。由此可见,文翁兴学具有“原创”、“领先”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第三,文翁最早在蜀郡设立学校,在成都修建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地方学校,以儒学培养人才,对传播儒学、教化民众有重要作用,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的发展,标志着汉代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努力的成功。从而否决了历史学界有人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存在较大差距”的看法。文化教育在巴蜀地区取得极大成功,可以说是成都城市乃至全国人文发达,情趣高雅的“源头”,也是音乐、绘画、戏曲、园艺、建筑、餐饮等艺术具有很高的水平的源泉和保证。

原载《天下文氏一家亲》第二期

热门

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