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

语文新课程新课堂应该倡导三个回归。

一、教师:由教练员角色回归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新教材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素养课而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知识课,所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种教学观的理论视野里,教师的角色无疑要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或简单的教练员角色,而应该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平等中的首席”。李海林教授曾用三句话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定位: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他对文本和学生的态度。教师应该是文本的探索者,不是文本的宣传者或是传声筒;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而不是结论的提供者,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和讲解代替学生独立的阅读与思考;是与学生一起体验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而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

其次,教师同样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有的教师理解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将所有的课堂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或欣赏者,这样看上去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课堂实际上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是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前仍然要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要有教学预设,而不是完全依赖课堂的生成,走着瞧;要积极地参与和组织课堂活动,而不是随大流;要敢于提出个人的见解,是非爱憎分明,而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热烈的”,所有的理解都是“很好的”,做出一些不痛不痒的肯定与褒扬。

二、学生:由被动喂养者回归为真正的参与者。

过去的课堂教学尽管也关注学生的参与,但大多数参与是表面的形式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学生很难从中得到“实惠”,仍然是一个被动喂养者。这样势必造成营养不良或是接受不了等现象。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它不是形式上的,应该是实质性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是要学会思考。没有思考就很难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突破。万事皆是如此,学习更应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课堂上的思考可以是对教材与教师的质疑,可以是由课堂延伸到个人思想品质或是社会现象的反思。充分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才是真正的参与,才有可能提高个人或是集体的素养。

其次,要学会交流。交流的对象是多样的,可以是与老师交流,可以是与同学交流,可以是与父母亲朋的交流……交流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口头讨论,可以举行辩论赛,可以互通书信等等。交流最终不一定要促成问题的彻底解决,但它一定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利于个人对某一现象的深刻认识,从而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第三,还要学会总结。这其实是每一门功课都必须做到的事情,但有的教师就认为语文无需总结,这是大错而特错。以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个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学习为例。本专题一共分三个模块,分别是“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从质疑到创新”。学生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后应该总结出:学习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教养,人不能停止学习,要有许多良师与属于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博采众长,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及时而中肯的总结与评价是提高个人素养的关键所在。

三、教材:由语知小径回归人文精神之堂奥。

以往的教材多是“文选式”,以知识点、能力点统摄范文,以范文例证知识点、能力点,单篇教学,孤立、封闭地学习,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谈不上。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构建多元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人文精神的回归,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三种呈现方式分别是“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呈现方式侧重点不同,是互相交*互相交融的,往往“探讨”“活动”中有“研习”,“研习”中有“探讨”“活动”,而“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它们通过科学的组合形成一个“场”,一个高效的语文学习空间,一个“三维目标”的综合体。一个专题即一个与学生发展有关的话题,这个话题引领一组学习材料,在听说读写中将人文精神培植其中,同时以话题为总领,形成一个可以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这样高层次的思维与精神品质的提升就与基础的步骤、方法、实践打通,用外显的、可操作的东西来推动高层的、精神的发展,又用精神人格来照亮文本解读中基础的“字词句篇”,使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科书中得到了落实,充分体现了编写者为了让中学语文教材走出狭窄的语知小径通向人文精神之堂奥的良苦用心。

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又要合理地根据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增添,以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要让学生进得去出得来,能在教材的引领下得出个人的“真知灼见”;要让学生在个人素养提升的同时获得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地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仔细地研读新的试验教材,领悟编者的编写意图,以求让自己“教”的更好,学生“学”的更好!

(0)

相关推荐

  • 张春燕:新课改背景下人文教育走进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策略研究

    加急<基础教育参考> 21年5月刊,快递地址:湖北省来凤县高级中学,张春燕,13403096655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教育走进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策略研究----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来凤县高 ...

  • 【论道】守住语文教学的六个边界|山栀子​

    守住语文教学的六个边界 --听温儒敏2020北大未名语文教育论坛报告有感 ● 山栀子 部编语文教材正在全面使用,<课程标准>也正在修订之中.语文教育,从来都是最受关注备受争议的学科.没有争 ...

  • 导入技能二: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新课程改革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

  • 新课程语文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4)

    四.写作课 不可否认,许多人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投入了不少的心血,但对于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人却很少,有关的论述更不多见,多数老师的写作课课堂教学也比较随意.为进一步规范写作课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 ...

  • 新课程语文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3)

    三.文言文阅读课 文言文究竟应该如何教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在初一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就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重 ...

  • 新课程语文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2)

    二.自读课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一半左右,而自读课的教学又最易忽视.最难落实.最难坚持,必须有一个既符合自读课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自读课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自读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

  • 新课程语文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1)

    言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 ...

  • 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追求

    李国金 新课程理念是理想,新课堂教学是现实.短短一年多的新课程实验,我们在实验区学校的课堂高兴地看到,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 ...

  • 新课程下课堂环境的变化

    耿文让.卢春吉芝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 ...

  • 新课程,教师要“三问”

    丁小平 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qu ...

  • 新课程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

    当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之后,教师课堂行为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一.营造情景激发学生认识性兴趣和直接动机 营造情景的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渴求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