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史话八:隐公一次普通的“春游”,暴露了他这一朝许多的隐患
鲁隐公姬息(有的书中称为姬息姑),是鲁国历史上一位特殊的摄政国君。在姬息还是世子的时候,就让自己的父亲“欺负”了两次,一次被抢走了即将过门的“准新娘”,另一次便是接受了这尴尬的摄政之位。然而,这才仅仅是他悲情的开端,当他正式临朝主事后,第一年又遇上了连番的尴尬事,让咱们读着史书中的文字都替他感到心累。之后的几年,隐公总算没再像第一年那样难堪了,但费伯、公子豫、羽父这些不遵君命、肆意行事的大臣们,也着实让他烦心不已。
好在这些都慢慢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姬息摄政的第五个年头,鲁国国政基本平稳了,他便决定给自己放个假。那隐公想如何放假呢?据《史记》、《左传》等史书记载,隐公给自己安排了个“春游”,即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棠地观鱼”(《春秋》记为“公矢鱼于棠”)。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鲁隐公想去棠这个离都城有一点远的地方踏踏青,顺便看看当地渔民捕鱼的热闹场面(大概类似于现在千岛湖捕鱼的场景),好让姬息自己放松一下。
场面火热的千岛湖捕鱼
可就是这样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春游”(与周穆王西行、隋炀帝下扬州等等相比,隐公的安排真的挺俭朴的了),却引起了一位鲁国大臣的注意,特意跑来阻止隐公,让他取消这个假期继续“加班”。并且,这位来劝隐公的大臣身份还不一般,乃是姬息的王叔公子彄(“彄”音kōu,《左传》称呼他为臧僖伯,鲁孝公之子),所以隐公对于他的建言既不能充耳不闻,还得认真对待。
至于公子彄是如何劝谏鲁隐公的,在《左传》中有很详实的记载了,在下就不再抄录原文了。其实,公子彄无非就是用礼法来对隐公进行说教,告诉他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又是不应该做的。如果身为国君做了不该做的事就会乱政,如果经常乱政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总之,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去棠地观鱼这件事于国于民都没有必要,隐公不能去做。
隐公王叔公子彄(即臧僖伯)
可是,隐公的确是被鲁国国内的这些的烦心事搅扰得太久了,他自己也需要散散心,再加上观鱼这件事恐怕还真是他特别感兴趣的游玩项目,所以姬息并没有打算取消出行计划。只不过,这一次毕竟是王叔亲自赶来劝谏,又用了这么一大段话来进行说教,隐公可不敢轻易用个“不”字就应付了公子彄。姬息需要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理由让公子彄同意,好让自己的“春游”计划顺利实施。
但是,隐公憋了半天倒真想出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他并不是去游玩,而是去棠地视察的。这理由别说他的王叔不能信服,在咱们看来明显还是在应付事儿。所以,当姬息以这样的理由继续去棠地观鱼的时候,公子彄一气之下用自己病了为借口,不陪姬息去“视察”了。
隐公为了去观鱼,想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那这个故事就这么完了?就以隐公继续去“春游”,公子彄独自生闷气结束了?答案是没错,《左传》中关于“臧僖伯谏观鱼”的这段记载确实是结束了。只不过故事是没有了,但这段记载还是值得咱们去思考一下的,不知大家读过以后有没有什么想法呢?或许有的朋友会觉得王叔公子彄有点小题大做了,隐公只不过是去放松一下,何必说这么多大道理。也有的朋友会觉得王叔说的没错,隐公作为摄政的国君应该做好本分,不能做出乱政之举。可是,在下却并没有往这些方面去思考,而是觉得这段记载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隐公一朝潜在的隐患。
1、根基尚未稳固,隐公已经有了放松的表现
按理说,鲁隐公摄政后的第一年确实比较紧张,一件接着一件的麻烦事,搞得他焦头烂额。可是,当他想去观鱼的时候已经是在位5年以后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姬息练就了应对麻烦事的本领,一方面他可以自己做出一些决断,另一方面从《左传》的记载来看,他已经可以跟众父、众仲等大臣商讨国事,足见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和谐了。
可事实上,隐公五年甚至随后的日子里,姬息的根基一直是不稳固的。这从刚刚就提过的,类似公子豫、羽父这样不遵从隐公之命的王公大臣还比比皆是,就能说明姬息这个摄政国君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子彄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隐公却仍想去观鱼,不正是他思想已经放松警惕,精神出现了怠惰的表现吗?这就是隐公一朝的第一个隐患,即忧患并未消除,身处忧患中的人已有放松的表现,难怪日后会发生惨剧。
鲁国国内仍有许多人不遵从隐公的命令
2、国君远游兴师动众,既劳民伤财,又会助长不正之风
棠地,大约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下的鱼台县一带,从地图上看距离鲁国都城曲阜感觉并不是太远。但各位要知道,这是在咱们现代人拥有了高铁、汽车这样快捷的交通工具的条件下来看,这距离并不远。在先秦时期,出行基本只是步行和马车,虽说隐公肯定是坐的马车,但随从之人不一定都会有马匹骑乘,所以行进起来还是既缓慢,又显得比较遥远。
另外,棠地已经是鲁国的边境之地了,并不像王宫后花园或者国都近郊那么安全。虽然与之临近的卫、宋两国暂时与鲁国关系融洽,但他们本国却内乱不断(卫有州吁之乱、宋殇公自己也是个好战的国君),说明三个国家交界之处并不会十分太平。所以,隐公作为国君要到这里“春游”,为了安全起见,势必要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守卫和供给,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劳民伤财。再加上观鱼是国君为了自己享乐而搞的活动,会因此引发上行下效的结果,助长官员,甚至民间的铺张浪费及享乐等不正之风,让东周时期本就不太强大的鲁国更加无法集中力量去发展国力。
鱼台县内鲁隐公观鱼处
3、摄政国君远离都城,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虽说在位5年的鲁隐公基本上已经是鲁国的国君了,但大家千万不要忘了,他真正的身份只是替弟弟过渡的摄政相国。正因如此,姬息这个位子是很容易动摇或被推翻的,所以为了避免此事发生,隐公稳居都城宫中才是相对安全的做法。然而,此时他不顾劝阻、执意出游,一旦国内有不轨之人打着姬允(鲁隐公的弟弟,鲁惠公实际继承人)的旗号向隐公发难。这位远离国都的摄政相国,不能及时调集军队与之对抗,很容易就被取而代之,还会让年纪尚幼的弟弟变成傀儡,这对鲁国可以说百无一利。
再有,除了鲁国国内存在危机,会威胁到远离国都的隐公以外,鲁国国境之外也是危机重重。例如咱们讲“杞国史话”时提到的莒国,他们的实力就不容小觑,虽轻易不敢攻打鲁国,但如若让他们抓住机会,给隐公及鲁国造成点麻烦还是有可能的。再例如鲁国北方强大的齐国,早就在尝试称霸之路了。鲁惠公这样相对强硬的国君都不敢跟齐国正面对抗,隐公却放着国都不管,还拉着一大批都城的守卫力量跑到了西南方向搞“春游”。如果此时齐国趁虚而入,鲁国将措手不及、难以应付,甚至会丢失疆土。这就再次反映出了隐公的思想放松,没有危机意识。
鲁国四周强敌林立
4、隐公本人性格软弱,容易引发臣下叛乱
惠公离世没有让姬允立刻继位,就是怕年幼的太子被大臣控制成为傀儡。但是,帮忙过渡的兄长姬息也没比弟弟好到哪去,隐公依然是位性格比较软弱的国君。这从那些不遵公命的大臣肆意行事后,隐公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就能看得出来。
另外,这次公子彄的劝阻,虽说句句占理、字字严厉,但如果隐公是位强硬的国君的话,就算是胡编的借口,也会说得理直气壮。可姬息不但把“巡视棠地”说得唯唯诺诺,连一个“不”字都不敢对王叔提及,还在公子彄故意称病不随行的时候,也听之任之,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软弱。那性格如此软弱的国君,手底下又都是一些自作主张的大臣,鲁国日后怎能不乱呢?
5、“礼法”成为鲁国大臣掣肘国君的工具
鲁国建立之初,由于伯禽公的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最最尊礼的诸侯国。之后惠公又通过学礼,让鲁国的礼制、礼法再度焕发活力,大大提升了鲁国的影响力。这次公子彄阻止隐公观鱼的谏言中,也用礼法对姬息好一通说教,可见“礼法”已经成为鲁国大臣规劝、进谏国君的一种常规手段。
礼法已融入到了鲁人的血脉里
然而,大家再仔细琢磨一下,鲁国这所谓的要让国君遵守礼法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对软弱的国君有效,而对强硬的国君并没有用的。例如,隐公的父亲惠公在抢“准儿媳”之时,不也是有悖礼法的行为嘛,怎么就没见哪位大臣用“礼法”去谏阻姬弗湟呢?可见,这种“礼法”已经被这些鲁国大臣玩得变了味道,成为他们专门用来掣肘、欺负软弱国君,达到操纵国家政局目的的一种工具。难怪当初周公旦和太公望听说了鲁伯禽的做法后会连连摇头,预言鲁国将来必会因执着于礼而衰落。隐公观鱼被冠上不守礼及乱政的帽子,就是“礼法”在鲁国被过度运用的一个例证。
所以,《左传》的一篇古文,暴露出了这么多的隐患,可隐公自己却不自知,注定了他日后悲惨的命运。不过,这些都是咱们日后才会讲到的话题,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今天还需要补充一点的就是,公子彄的称病虽说是他赌气的借口,可当年的年末(《春秋》记为冬十二月)他还真的就病故了,或许隐公的贪玩确实气坏了这位王叔。那王叔被自己“气死”了,隐公要如何表示呢?这又一次能看出隐公为人的忠厚。他不仅对于自己观鱼的行为做了深刻反省,还特意下令给公子彄的葬礼提升一个等级,也算是没有辜负王叔对他的教诲了。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棠地观鱼、鲁隐公、计划出游、公子彄谏阻、继续出行、王叔托病、五点隐患、注定悲剧、公子彄卒、提等厚葬。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