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三味药方(共20方)
1.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
具有补气不燥,滋阴不腻的特点,为心脏病补益方之祖。若气虚偏重,还可加入保元汤(黄芪、肉桂、炙甘草、人参),名为保元生脉饮,具扶心阳的作用。若加入四逆汤,为抗休克合剂,用于心衰,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2.丹参、赤芍、川芎(小冠心2号)
此方取自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红花),为治疗胸痹心痛血瘀证的主方。
3.红景天、茶树根、甘松(红茶松散)
三味合用,有活血化瘀、改善缺氧、调整心律的作用。
4.瓜蒌、半夏、薤白(瓜蒌薤白半夏汤)
此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有宽胸散结、除湿降逆、通阳活络功效。心胸憋闷者,加重薤白用量;舌苔厚腻者,加重半夏用量;大便不爽者,加重瓜蒌用量。若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更好。
5.檀香、降香、冰片(二香一片散)
此三味以芳香透窍为胜,重点是开灵窍,宽胸膈,止心痛。三味合用,对于血脑血管疾病之神昏、心痛、头痛、胸膈满闷等,其药效快是其特点。
6.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二仁欢心汤)
此方专为失眠、烦躁而设。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心阴失养则失眠,肝气不展则烦躁。方取“二仁”养心阴,合欢皮舒肝郁,取效要素是剂量,酸枣仁一般用量较大,只有“酸收”才能安神;若烦躁甚者,可加莲子心、焦栀子,以除心烦火郁。
7.石菖蒲、郁金、远志(开窍醒神汤)
三味合力,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之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者。
8.茯苓、杏仁、甘草(茯苓杏仁甘草汤)
主治“胸中气塞,短气”,三味合用,一渗湿,一宣肺,一缓急,对于湿浊痹阻心脉、肺失宣降、浊气上蒙所呈现的胸痹、短气、咳喘、眩晕等,颇为合拍,但要掌握舌象特点,即白滑腻苔为是。
9.元胡、金铃子、九香虫(加味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为金铃子、元胡,出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原方主治“热厥心痛”。但用于心胃之痛,偏苦偏寒,加入一味咸温之九香虫,具有温肾壮阳、行气止痛之效,可防金铃子散之苦寒性;常用此三味治疗心绞痛,以及顽固性胃脘痛,止痛效果快是其特性。
10.葶苈子、苏子、白芥子(三子宁咳汤)
三子宁咳汤来源于葶苈大枣泻肺汤和三子养亲汤。三味配伍,其利气、豁痰、止咳、平喘作用显著,适宜于慢性心衰、慢阻肺及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缓解。
11.柴胡、麦芽、佛手(疏肝理气汤)
老中医指出,治疗心绞痛,不可忽视疏肝理气。柴胡疏肝,人人皆知;麦芽疏肝,知者较少,张锡纯、张文甫先生曾指出,生麦芽疏肝,炒麦芽健脾;且麦芽又有生发胃气之作用;佛手疏肝和胃,药理研究认为,佛手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预防心律失常作用,故取之。
12.麻黄、附子、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痉挛、狭窄,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等疾患。具有温通经脉、扶助心阳、改善循环、提高心率的作用。
13.高良姜、荜拨、川椒(小宽胸汤)
此方取自治疗冠心病之宽胸丸,而宽胸丸来自古方“哭来笑去散”。三味共奏芳香温通、散寒行气、通络止痛功效。凡寒凝络脉所引起的心绞痛,如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四肢发凉,口唇青紫,遇寒加重的人,服用此药尤为适宜。
14.杜仲叶、霜桑叶、怀牛膝(二叶降压汤)
此三味具有益肾、清肝、降逆等作用,此三味主要用于上实下虚之征。
15.黄芪、赤芍、防风(黄芪赤风汤)
此方外可通经活络,内可通脉开窍,且药性平和,不寒不燥,在用量上依证有所侧重,疗效就会提高。
16.西洋参、三七参、苦参(三参调律散)
三味协力,主要用于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早搏等,但在应用时,应注意用量和加减;心动过缓者,可加桂枝、附子等;心动过速者,可加丹参、赤白芍等。
17.地龙、白僵蚕、三七(通络开窍散)
三味配伍,主要用于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者,如见头痛、头晕、思维迟钝、反应迟缓、肢体不利等,具有显著的通络开窍作用。
18.豨莶草、桑枝、桂枝(双枝除痹汤)
此三味具有疏通经络、祛风除痹等作用。用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肢体麻木、沉重、活动不利等。主药为豨莶草,此药从宋代开始用于中风后遗症,药性偏寒,生用还有清热解毒作用。若用于风湿痹症,以黄酒蒸制,药性就变得有点温性了;其他二味为通络引经药。
19.天麻、双钩藤、石决明(小天麻钩藤饮)
此三味是天麻钩藤饮的君臣药物,主要作用为平肝熄风、祛风通络,是治疗肝风上扰、络脉不通之首选药。三味以除肝阳上亢之头痛、肢体麻木、目赤肿痛为特长。但在应用时,钩藤、石决明非量大难以取效。
20.茺蔚子、怀牛膝、川牛膝(却瘀导滞散)
此三味主要用于高血压病。“却瘀导滞”即将瘀滞于上部的瘀血导引于下,使之循环无端,由此改善身体上下阴阳不平衡的状态,起到上病下治、清头明目、通窍活络的作用。
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
□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医大师颜德馨从医70载,研究疑难病证诊治,创立“衡法”治则。专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疑难病证创衡法
颜德馨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观点,创立“衡法”治则。衡法有平衡和权衡之义,是以调气活血为主,使气机通调,血液流畅,阴阳平衡,升降有度,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达到双向调节、治病抗衰的目的。
衡法可分为三类,从气论治有疏畅气机、升降气机、降气平逆、补气升阳、通补阳气5法;从血论治有清热活血、温经活血、活血止血、活血通络、活血祛痰5法;气血双治有理气活血、益气活血2法。治疗以调气血、安脏腑为原则,若病邪阻遏气血属实证者用疏通法;若因脏腑虚弱致使气血不通者则用通补法。常用药如小茴香、乌药配泽泻治水肿;檀香配生麦芽治食滞;苍术配升麻治消化病;枳壳配桔梗治冠心病;蔓荆子、葛根、细辛、白芷加活血药治眩晕;生大黄、生蒲黄、白及治胃溃疡出血等。代表方如逍遥散、清暑益气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三子养亲汤、犀泽汤、瓜蒌薤白汤、血府逐瘀汤、益心汤等。对于多种疑难病证,如冠心病、慢性肝炎、胃炎、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肝硬化、肿瘤等。临证灵活运用均有满意的疗效,而且取得实验客观指标的支持。
活血化瘀析内涵
颜德馨认为:人体气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瘀阻于脉道内外,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又干扰气机正常出入,以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衡,遂疾病丛生。瘀血的诊断从体征有舌紫、巩膜瘀斑、口唇青紫、皮毛粗糙、肿块、低热、精神失常、脉象沉涩;症状有痛处不移、性情变化、口干不欲饮、干呕、噎膈、少腹胀满,加上病史、现代医学微循环研究,即可确诊。
常用药凡属活血止血之寒性有侧柏叶、地榆、槐花、大蓟、小蓟、茜草、藕节,温性有参三七、牛角腮、五灵脂、蒲黄、花蕊石、血竭、骨碎补;活血消癥有虫、水蛭、虻虫、斑蟊、蛴螬、鼠妇、黄药子、阿魏、干漆、水红花子、三棱、莪术、山楂、急性子、皂角刺、海藻、昆布;活血通络有麝香、马钱子、全蝎、乳香、没药、红花、桃仁、王不留行、穿山甲、螳螂、鬼箭羽、苏木、自然铜;行气活血有川芎、延胡索、郁金、降香、月季花、牛膝;活血行水有益母草、泽兰、琥珀、天仙藤、刘寄奴;活血养血有当归、丹参、鸡血藤、鳖甲;凉血活血有赤芍、丹皮、大黄、马鞭草、凌霄花、毛冬青、广犀角、落得打等。代表方行气逐瘀有血府、膈下逐瘀汤、复元活血汤;通络逐瘀有通窍活血汤、冠心2号方、活络效灵丹;清热逐瘀有犀角地黄汤、千金苇茎汤、清宣瘀热汤、犀泽汤;散寒逐瘀有生化汤、少腹逐瘀汤、化瘀赞育汤、温经汤;软坚逐瘀有大黄虫丸、人参鳖甲丸、桂枝茯苓丸;攻下逐瘀有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利水逐瘀有益肾汤、桃仁控涎丹;扶正祛瘀有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等。这些方药有疏通平衡气血作用,超越了前人“通行血脉,消除瘀血”的涵义。
心脑血管病详辨证
对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颜德馨更是得心应手。如冠心病属胸痹范畴,可分为隐匿性、心绞痛、心肌梗死三种,如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痰瘀痹阻用温胆汤加味(竹茹、枳壳、法半夏、陈皮、茯苓、全瓜蒌、丹参、郁金、赤芍、薤白、甘草);气虚血瘀用益心汤(党参、黄芪、葛根、川芎、丹参、赤芍、山楂、石菖蒲、决明子、降香);阴虚血瘀用育阴通脉汤(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胡麻仁、丹参、赤芍、葛根、煅龙牡、五味子、麦冬)。脑血管病属中风、卒中、瘖痱范畴,可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类,如瘀血阻络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白附子、全蝎、当归、川芎、赤芍、细辛、甘草);肝阳夹瘀用镇肝熄风汤(龟板、龙骨、牡蛎、赤白芍、天麻、玄参、牛膝、丹皮、地龙、全蝎、石菖蒲、水蛭、甘草);痰瘀交阻用涤痰汤(竹茹、半夏、枳实、胆南星、白术、赤芍、丹参、川芎、石菖蒲、陈皮、水蛭、甘草);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以上均可随证加减。
另外,胃脘痛属胃火过亢用左金丸加山栀、蒲公英、芦根、花粉、石斛、沙参、八月札、娑罗子、檀香、麦芽;脾胃湿滞用苍术、川朴、陈皮、姜半夏、白茯苓,寒加桂枝、干姜,热加黄芩、山栀、川连,痛加木香、香附、甘松,虚加党参、白术;胃阳不足用附子、桂枝、吴茱萸、荜茇、毕澄茄、干姜、半夏、丁香;燥土失润用木瓜、白芍、乌梅、石斛、沙参、麦芽加佛手、绿萼梅、醋香附等。糖尿病属瘀热蕴结用人参白虎汤、桃红四物汤;气虚血瘀用清暑益气汤、温清汤;阴虚血瘀用六味地黄丸、清营汤等。均可化裁应用。还有用单味苍术治脂肪肝,车前子治高血压,枳术丸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皆获良效。
运用验方建奇功
颜德馨还创制了许多系列验方,如消渴清颗粒(苍术、知母、地锦草、生蒲黄等)治糖尿病;衡法冲剂(黄芪、生蒲黄、苍术、虎杖、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治高脂血症;醒脑复智冲剂(黄芪、白术、丹参、生蒲黄、菖蒲、远志、通天草等)治老年痴呆症;消瘤丸(水蛭、延胡索、牡蛎)治血管瘤;净胰汤(柴胡、黄芩、姜半夏、白芍、生大黄、地丁草、芒硝、川朴、黄连、木香、延胡索)治胆囊炎、胰腺炎;疏肝饮(全瓜蒌、蒲公英、金桔叶、小青皮、延胡索、金银花、醋柴胡、当归、赤芍、丝瓜络、僵蚕、甘草)治乳痈;犀泽汤(广犀角或水牛角、泽兰、苍术、仙人对坐草、土茯苓、平地木、败酱草)治乙型肝炎;利胆丸(制半夏、陈皮、神曲、生山楂、谷麦芽、莱菔子、莪术、生大黄、茵陈、皂角刺)治胆石症;龙马定痛丹(马钱子、蟅虫、地龙、全蝎、朱砂等)治痹证;化瘀赞育汤(柴胡、枳壳、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紫石英、桔梗、牛膝)治男性病。还有肺炎方(半枝莲、鸭跖草、开金锁、鱼腥草、虎杖、百部等),抗早孕之创胚散(紫草、黄药子、桃仁、川芎、莪术、生山楂)等。临床应用,可建奇功。他对于运用膏方进补很有研究,详细论述其适用范围、制作方法、注意事项、服用禁忌等,非常可贵。
补阳还五汤
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用量
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用法:水煎服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禁忌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故事一则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
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古方解读—补阳还五汤
【出自】《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