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悖论:为啥懂那么多道理、读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一)、什么是所罗门悖论?
古代犹太王国有个国王叫所罗门,特别有智慧,也很乐意给别人建议。如果你有什么想不通的事,他会很耐心的给你分析,一套一套道理讲下来让你茅塞顿开,最后采纳他建议后所做的决定也很合理。
于是,大家都赞美他,所罗门——真是智者的典范啊!
但如果我们看所罗门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他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比如贪图钱财且爱炫耀,只有一个儿子,却没有好好的教育他,以至于儿子即位后成了暴君。
这么一个智者、聪明人,给别人的建议是那么有道理,自己的生活却过得一团糟。加拿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格罗斯曼就把这样的问题叫做“所罗门悖论”。
这样的悖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一名医生为了病人的健康深思熟虑、处处专业,但可能是个烟瘾很重的人,对损害自己健康的事却视而不见;
一个教育世家,对学生们好得不得了,桃李满天下,但自己的孩子却是个混蛋;
一个人谈起要提高团队效率,重要的一条就是团队成员的关系异非常重要,但转身就对手下恶语相向;
一个人在私下场合分寸感特好,但转到网络世界里就胡说八道,甚至是网络暴力的实施者;
更有甚至,美国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辈子在研究决策,并写出了几本关于决策的书,按理说他的决策能力应该很高,但有人发现他一生中根本没有做多少正确的抉择,唯一一个好决策就是从以色列移民美国。
所罗门悖论不解决,懂再多道理、读再多书,顶多像所罗门一样,能给别人解决一些问题,但自己却过不好这一生。
(二)、所罗门悖论,怎么破?
研究者格罗斯曼提出了几个行之有效的简单办法,我们来看一看。
- 在做决定前,想象成这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是在给别人建议
格罗斯曼做过一个研究,他把测试者随机分为两组:
问第一组:要是自己的对象出轨了,怎么办?大部分人表示,那还用说,马上分手!
问第二组:如果是你朋友的对象出轨了,你会怎么给他建议?很多人表现出了理智和智慧,说这得看看导致出轨的前因后果,需要了解这事发生的背景等等。
你看,在做一些决策前,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先剥离开,就会像所罗门一样显现出智慧的理性之光,但如果不剥离,就会让感性中的愤怒、焦虑主导自己,那些看过的书,懂得的道理就会离你而去,全然帮不上忙。
这样的主客体互换很有效,这会在处理自己的事上更客观。比如英特尔主席格鲁夫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时,就用到了这一点:
1985年,他和CEO戈登摩尔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对待那个已经没有前途的内存部门?
一方面,这个部门确实不行了,已经落伍了;
另一方面,这个部门曾经的辉煌造就了英特尔的现在,全公司上下都对这个部门感情深厚;
怎么办?
最后,格鲁夫问了摩尔一个问题,要是我们俩被免职了,新来一个CEO,你觉得他会怎么做?
摩尔:我猜他一定会裁掉内存部分;
格鲁夫:那我俩为什么不能先走出公司大门再走进来,假装咱俩就是新来的CEO呢?
于是,他们砍掉了内存部,专注于CPU,这个决定让英特尔再次腾飞。
当我们陷入自我情感时,最好想一下,要是这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会怎么处理?
有一句话说,在你愤怒时,最好不要做决定,就是这个道理。
- 重要不紧急的事,不要急着做决定
制造一点和这事的距离感,决定最好在deadline之前一点点再做出来,这有助于让自己抽离,考虑得更全面。
有人说,如果这个决定在你第二天醒来后,还坚持做这个决定,就说明这个选择可能是对的。
在时间上拉开距离感,这段时间虽然你没有主动在分析这件事,但你的潜意识一直在为这事奔忙,或许这个冷静期,会让你的决策更客观一些。
比如那些做会销的,为什么一定要安排那么多“踢单”的人,甚至有的一对一?
因为他们知道,离开这个“场”,让你走出这个门,就自然会让你与这事拉开距离感,一旦拉开距离,理性就会占主导,他们之前的一切情绪上的渲染就白费了,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按在这扇门里面。
- 把这事的另一方想象成一个小孩子
你跟他打交道,就好像在哄小孩子一样,在这样想象出来的不对等关系中,你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比如很多人说老夫少妻好,或许是他们看到了“老夫”的地位和资源能在物资上很好的撑起一个家,但有一点可能没想到,就是这样的组合天然的满足“少妻有小情绪时,这个老夫眼里的她就是一个小孩”,这老夫的眼里,还可能看出了“可爱”两个字。
但如果换成年龄相仿的夫妻,在老婆有小情绪时,老公眼里可能尽是无理取闹、不可理喻了。
以上就是是格罗斯曼破除「所罗门悖论」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主角视角换成看官视角,即客体分离。
(三)、总结
我们看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并用此能给别人很好的建议和指导,是因为没有情绪的干扰,理性占了绝对主导。
而这些智慧的结晶之所以不能用在自己身上,是因为在自我情绪的扰动下,理性、逻辑的光辉会荡然无存。
希望我们能锻炼好主客体分离,让我们读的书、懂得的道理,真正能指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