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新娘
大队书记的儿子结婚,村里人都去祝贺。
这个婚结得不同寻常,两个人的娃已有一岁半,喜面在一年半之前吃过了,新媳妇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早已经是村里名正言顺的夫妻了。之所以补上这场婚礼,纯粹是给事实婚姻换一个金字招牌:这是真正拜过堂的夫妻。补办这个婚礼仪式,算是昭告亲朋好友,昭告天下,携手同心走一生,愿意得到你们的祝福。
其实,很常见准妈妈新娘,奉子成婚,如今不是什么丑事。但是妈妈新娘,也偶尔听说过,这次是第一次见到。
这样的生米做成熟饭的婚姻,有部分原因是女方父母不是非常满意,最后终于拗不过自己的女儿,只好答应了,之前新郎家里一直踌躇,怎么样给女方父母接触、交流,才能够将事情做得圆满。那时候费得心思,肯定要高于现在承办婚礼本身。
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谈妥,只等结婚仪式。
新娘在鲁南,大概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按着我们当地的风俗,外地新娘一般提前来到,找酒店住下,第二天就近发嫁。当然也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婚俗。鲁南的娘家要求去接,所以,接新娘的人提前一天住进了她家附近的酒店,第二天一早去接,然后快马加鞭往回赶。
临近婚礼现场,全民注重仪式感的今天,闹新郎的几个小伙子依然不肯放过这个形式,在不远处将婚车截住了,短短几分钟的路程足足僵持了半个多小时。看到新郎时,他狼狈不堪,头发乱糟糟黏糊糊,白衬衫湿成了土黄色,估计应该有鸡蛋黄的功劳,黑色的西裤污渍道道,一只脚穿着袜子,一个打着赤脚,提着鞋,哆哆嗦嗦的跑来了。单薄的身体,湿透的衬衫,小北风还很紧,体格差的孩子估计要感冒了。
新郎洗漱完毕来接新娘时,已经十一点半,婚礼程序还要一道道的走。司仪千篇一律的词还要一句句说完,十二点半,终于礼成。
我没有去看,躲在一个屋内,很奢侈的看了一会手机,看手机,那该是多么百无聊赖才做的事。
被督促着看了一眼,新娘胖胖的,笑起来的样子很美。这个远嫁的姑娘,此时一定百倍幸福,毕竟是自己追求的幸福到了手。看她笑开颜的样子,我们都忘记了她的胖,只记住了她笑得美。在屋内听到了司仪的两句话,请喜爸爸握住喜妈妈的手,没看到这对中年夫妻是否真按着司仪说得去秀。另一句是要求喜爷爷拉住喜奶奶的手。站起来看时,喜奶奶抢先一步走下来了,喜爷爷跟着走下来。他们彼此没有任何一点拉手的意思。
中国人感情内敛,一向不喜欢在大众眼皮底下表达亲密,其实就连让新人父母爷爷奶奶上台,我都不好接受。感觉被司仪摆布的尴尬,真不如在台下纯当观众,享受子女佳偶天成的幸福好。
婚礼进行曲抒情庄严,感觉应该配以教堂神父,然后是那句“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是否永远相爱”,来询问当事人,当听到庄严的回答,神父再问另一位。教堂高大的窗子里射进来的光线,照在新娘洁白的婚纱上,淡绿色和白色相间的鲜花编织的花环,和婚纱一样圣洁。礼毕,新郎新娘相互簇拥,走出教堂,踏上度蜜月的行程。
那是电影里最美丽的桥段!
中国喜事儿向来热热闹闹,不开点尺度大的玩笑,不把大家全程逗乐,似乎司仪就没有本事。所以,几乎所有司仪,都要用其三寸不烂之舌,极尽脑洞大开,来掀起一层层的笑声,并且无数次邀请掌声,来烘托气氛。
我更喜欢庄重的婚礼。一次看同事儿子的中式婚礼,似乎是周礼,全程半文言,庄严、厚重,所有人郑重其事,眼神专注,仔细聆听,当事人跟随语言指导,做跪拜、拱手、献茶、执手之礼,当时将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镇住了,这是一堂很美很文化的婚礼课程。多位老师都说,这样的婚礼多好,全程无嘈杂,无哄笑,不摆布。选择这样的方式结婚,值得一辈子回味。当下就有老师建议,以后儿子结婚,就选这种,我默许。
选择一人,白首一生,是人生大事,仪式必要庄严,玩笑间完成似乎不太合适。当然中国人向来谈笑间万事皆成,也有道理。
新娘礼毕,回头就看见她抱着自己的女儿,逗耍起来。因为长长的婚纱确实不太方便,又放下来,牵着孩子的手去玩儿了。
女儿打扮得很漂亮,红棉袄,黑色的小纱裙,确实为妈妈婚礼着意打扮了一番。结婚时,是不是也可以让女儿出场?作为小小花童。
等到敬酒时,小朋友又离开了妈妈新娘,被别人抱去玩耍了。
这对新人,历经家庭一年多的考验,终成眷属!
这份幸福,来之不易,祝福他们,百年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