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承受和前行,是我们与命运相处最好的方式

发布时间:2021-01-11

不知你有没过这样的情形:明明上一秒还在开怀大笑,转身却感到无故的悲伤;一到晚上,就会焦虑、失眠、心力交瘁,觉得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开心果蛤蟆先生如今也如此。他一反常态变得郁郁寡欢,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经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

在朋友们的建议下,他做了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找回信心与希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书,而是一本有深度的心理疗愈书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

本书凝聚了罗伯特·戴博德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心得,一经出版就畅销英国20多年,是一本经典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从蛤蟆先生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经历对一个人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而又充满希望地活着。

01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情绪,

不可避免成为成年后经常有的感觉

作家刘程亮曾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如果蛤蟆先生不是主动向咨询师苍鹭敞开心怀,谁都不会知道,开心果蛤蟆先生在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光环笼罩下,竟藏着如此孤独和悲伤的精神世界。

蛤蟆先生的祖父是个有权有势的人。他在村子里拥有蛤蟆大庄园,还创立了老艾比酿酒厂。但祖父喜欢用家长作风对待下属,用道德说教对待家人。

活成像祖父那样的人是蛤蟆先生父亲的人生奋斗目标,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到。于是父亲把希望寄托在蛤蟆先生的身上,对蛤蟆先生加倍地严厉和专制。他不认可蛤蟆先生的任何事情,总是对蛤蟆先生不停地挑剔和指责。

而母亲虽然爱蛤蟆先生,但她对丈夫唯命是从,遵循着丈夫严格的育儿观,不敢对蛤蟆先生过于亲近。她总喜欢把蛤蟆先生当小宝宝一样看待,还喜欢让蛤蟆先生当众难堪。

蛤蟆先生父母的所作所为不就是躲在屏幕后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父母惯用的吗?

他们喜欢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举着“我是为你好”的牌子进行情感勒索,对子女的人生进行掌控。

而掌控意味着双方权力的不平等。掌控者,他需要的是被掌控者对命令的绝对服从,而不会考虑被掌控者的真实需求。

蛤蟆先生的童年是孤独的,没有爱,也没有快乐的回忆。

有两种情形让蛤蟆先生印象深刻:

“第一种就是,每学期开始,因为离开家,我感到孤独悲伤。第二种则是,学期结束我兴冲冲回到家,却受到冷遇,无比失望。”

在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看来: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受关注,那他就会感到焦虑、失望和抑郁,进而表现出各种依赖行为。

的确如此。

长大后的蛤蟆先生变得爱炫耀,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取父母的关注。他知道父亲不喜欢他戴领结,就故意天天戴着领结,因为他觉得能让父亲不满也是一种本事。

 

02

过度的妥协会失去自我的完整性

罗伯特.戴博德认为: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会搭建成【儿童自我状态】。它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幼年时,这些行为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和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而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像孩子,但不同于【幼稚】。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比如:我们拿着毛绒玩具逗BB玩,他开心得手舞足蹈。

又或者:BB 饿了,他会通过哭来提醒大人喂养……

罗伯特·戴博德认为:【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组成儿童的基本情感。而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是自然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是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自我状态还有一种是【适应型儿童】。

关于这个概念,罗伯特·戴博德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

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无助。

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去应付。”

【顺从、取悦、道歉、依赖】是适应型儿童的表现。这是从童年发展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蛤蟆先生的父亲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来指责他。

慢慢地,蛤蟆先生也会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自己永远是错的。

所以他几乎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习惯性地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

童年的经历深深刻印在蛤蟆先生的脑海里,在成年后经历相似的情景,大脑就自动做出相同的反应。

蛤蟆先生的朋友当中,河鼠能干,但喜欢发火,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这像极了蛤蟆先生的父亲。每次河鼠一发火,都会勾起蛤蟆先生悲伤的情绪。

有一次,蛤蟆先生和霸占他庄园的黄鼠狼决斗。战斗极其激烈,蛤蟆先生脑袋差点中弹了,而河鼠借给他使用的船也被黄鼠狼击沉了。

当他精疲力尽回去河鼠那里的时候,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河鼠的辱骂。

蛤蟆先生内心很难受,于是他故伎重演,不停地向河鼠道歉,苦苦哀求河鼠的原谅,并保证以后会谦虚恭顺。

尽管事后,他回想起来也觉得很难堪,但只要对方不生他的气,他愿意顺从和道歉。

这是他从小到大惯用的伎俩。但他的道歉和保证,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所以没多久天生有股韧劲的蛤蟆先生又恢复了本性。

人生在世,有时面临压力难免会退让,大多时候都无关紧要。但如果习惯于妥协,无底线地退让,甚至答应对自己有害的要求,就会损害自我的认知,丧失自我的完整性。

当一个人丧失自我的完整性,就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

就如蛤蟆先生说的:“我一辈子都是别人在为我做决定。”

03

告别过去,规划未来

(1)真诚回应当下的需求,不逃避或压抑它。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和过去留在我们身上的痕迹,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当生活中出现与过去类似的场景时,我们要不要改掉以往习以为常的回应方式,要不要再走消极抵抗、接受压力并立刻投降的老路,这完全取决于你当下的需要。

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一个人能直面自己的需求,才不会错失更重要的东西。

(2)只能靠自己下定决心去改,谁都无法代替。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舒服下来。”

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周围的人才作出的决定,才会拥有改变的自主权和改变的力量。

在与苍鹭咨询师10次接触中,苍鹭只是作为一个提问者,引导蛤蟆先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蛤蟆先生则是主动参与者,最终靠着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走出童年的阴影,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

04

结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为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通过童话故事来讲述专业问题,使阅读体验轻松许多。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自我状态】的精彩解答,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你可以去书中慢慢寻找答案。

《只要滚烫的人生》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重新开始,并不代表完全否定过去,而是愿意正视内心,以及保持对未来的信心,最重要的是 ,你不会放弃自己。”

选择承受和前行,是我们与命运相处最好的方式。

文:媛言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

  • 心约读书会 | 5月8日 抑郁的原因(3)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跟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学好书

    2021年第59篇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 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 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 ...

  • 心约读书会 | 5月7日 抑郁的原因(2)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 先哲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中,总是蕴涵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 确实,我们身处复杂的人际社会中,随时都会遇见令我们头疼上火.甚至发疯崩溃的人. 这些人里面,有的可以轻易回 ...

  • 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图|来源网络 年前看了一本很有趣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乍一看以为是本童话书,但仔细读来却发现本书是以动物故事讲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抑郁症以及抑郁症的自愈过程. 生活海水一样不会总是那 ...

  • 每个人都在cosplay这三个角色:父母、儿童、成人

    彩旗游艇(The Empavesado yacht) 劳尔·杜飞1905  开放报名:创业合伙人计划(合作制).写作训练营(VIP 1对1学徒制).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每月名额仅:3人/营. 咨询预约 ...

  •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帮助人们,重新找回信心?| 本周新书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59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有一个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以前他都穿的很时髦,偶尔也打扮的很夸张,看上去神采奕奕,但是现在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 ...

  • 心约读书会 | 5月29日 午餐聚会(1)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心约读书会 | 5月12日 成长的寓言(3)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荐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小马过河16

    这一周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为一本入门科普读物,很不错,值得推荐! 豆瓣评分9.1,评论里有人这么总结--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这本书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极佳诠释了.这 ...

  • 心约读书会 | 5月10日 成长的寓言(1)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你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不管...

    你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不管是你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明明生活还算可以,根本没有那么糟糕,但总那么一段时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心情莫名的沮丧,怎么都开心不起来,整个人的状态像一只泄了气的气球 ...

  • 共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经历了一次重新长大

    好朋友河鼠去蛤蟆庄园,看望最近一直没见到的蛤蟆先生.整个庄园屋内外一派破落景象,蛤蟆先生半睁眼,神色黯然,不同以往的悲伤,变现出一种无法形容的无力感. 这一切都很让朋友担心. 为了帮助蛤蟆先生,朋友们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一个童话解释原生家庭,读懂很受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是一本童话,但是比任何一本童话都治愈了我. 作为一本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该书通过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逼真还 ...

  • 心约读书会 | 5月3日 初见咨询师(1)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了我们一生的性格?(文末有福利)

    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经历: 小时候长时间地与父母分离,长大后总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于是过分黏着亲近的人: 小时候总被同龄人排斥挤兑,长大后无论在哪都觉得自己不够合群,甚至害怕社交: 小时候父母总是不断否定 ...

  •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能让没有一点心里基础的你也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主人公蛤蟆先生本来是一个爱说爱笑.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却突然间陷入了郁郁寡欢,后来在经过与咨询 ...

  • 心约读书会 | 5月13日 成长的寓言(4)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心约读书会 | 5月22日 愤怒的表现(4)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心约读书会 | 5月6日 抑郁的原因(1)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心约读书会 | 5月9日 抑郁的原因(4)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心约读书会 | 5月5日 初见咨询师(3)

    罗伯特·戴博德 [英]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2021 0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练习定力不求太多,进一步有一步欢喜

    心理咨询师自己作为咨询工具,起到让求助者观察.模仿.顿悟等学习作用,简单说就是榜样力量.这也类似起生活中那些让我们佩服认可的人,我们会暗自作为模仿对象. 这也就是信任在起作用,如果无法让求助者认可,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