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选择性偏差影响你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1-01-09 

朋友苏鑫大晚上给我打电话,连一句“喂”都没有,直奔主题地说:“好烦,我那个工作应该又不行了,刚好有个朋友的同学在这个公司里呆过.....”半个小时就在迷迷糊糊中听她一个劲儿的叹气。

她说那个女生说了,这个公司是个家族企业,会计、人事都和老板关系密切,又扣又事多,而且升职加薪等一点都不公平。

那个女生有次孩子生病,回家了一趟,行政连招呼都没有打直接记在旷工上了,而这样的事情还不止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

乍听起来,的确没错,家族企业的诟病,这个公司也没有幸免。“资本家”不人性的一面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有这么真实的“用户体验”,由此可见,的确是一个极不靠谱的公司。

我清楚很多人会表示支持苏鑫的选择,毕竟活生生的真实经历就摆在眼前。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她都觉得这个公司不错是为什么?

在询问下,才理清楚,苏鑫有孩子,这个公司离她家只有200米,这个公司是她所在区的行业老大,3年时间有了自己的产业链等等。

如此不人性的公司如何做到的呢?为什么其他人也不满意却留了下来呢?为什么1个月时间,比较了各个公司,还是觉得这个最靠谱呢?

这一刻,苏鑫只记得了那个“真实”的口述案例。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身边鲜活案例而错失良机,心理上叫做“选择性偏差”的陷阱。

所谓选择性偏差,就是某些东西过于引起我们的关注,让我们误以为它代表目标整体。

01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内容,一个男生拿着所有的积蓄想要买辆车。

他问了身边懂车的人,甚至去问了很多行家,终于定下一个品牌,可是就在最后时刻,他改变了主意,定金都不要了,换了另一个品牌。

原因竟是有个亲密朋友的姐姐买过这款车,体验极其差。就这样一个身边的人轻易地让他放弃专业人士的建议。

现在他挺后悔,因为其他买过的人都还评价不错,细聊才知道那个姐姐曾经有过车祸,毫无疑问,一部分责任被转移到车上边。

选择性偏差就是很轻易地让我们过于喜欢或者过于排斥某样东西,然后轻易放掉冷静和理智,做出冲动的选择。

02

纳维曾分享过一个经典的二战案例,飞机分析师需要对战用飞机进行维护,而维护资料就是那些从战场上飞回来的飞机和一身的弹孔。

仅凭直觉,我们会认为将弹孔的部位加固,以好再次投入作战。但是飞机分析师选择了加固那些没有被打中的部位,因为一旦这些地方被打中,可能就永远都回不来了。

心理学上也称之为“幸存者效应”,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选择性偏差的最好例证。

当我们以肉眼看到的景象进行判断时,会有很大的误判风险。就像那个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小和尚报告师傅,另一个小和尚打坏了花瓶,老和尚淡定地说:“不干的人永远都打不碎”。

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做着选择和评判,选择相信一个人,选择去做一件事,甚至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开启和结束婚姻等等。

我们总是习惯于拿身边的某某作为参考,因为他们怎样而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做那件事。当然这些真实的案例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它却未必是客观的真相。

凡事都具有阶段性,人和万物也都处在发展中。为了避免无谓的误解和弯路,每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首先要提醒自己的就是避免“选择性偏差”。

03

看向我们的现实生活,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众多的便捷,无论网络购物还是各个自媒体平台,我们总是可以轻易的搜到我们好奇的信息,可能是知识,也可能是工作和学习的介绍。

但,越是信息冗杂时代,越是难以调为己用,因为筛选变的很难很难。

就像要淘宝买东西,我们习惯看一下评价,如果大概率都说好或者不好,是比较乐观的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势均力敌而又完全相反的评价,要想真增加参考性,就必须中立。

判断那些差评的原因以及自己最关注的性能部分。这更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去甄选那些有更多背书,更科学、专业的内容。

又比如咨询,很多人喜欢那些直接告诉自己要怎么做的人。

其实,让一个外人告诉自己怎么做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诸如信任、亲近、权威都会成为我们优先采纳某个观点的理由,但是最终最好的决定一定是从自己开始的。

可见,“选择性偏差”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能是人际关系,可能是工作及众多与生活关联的一切。

难免出现一些突然让自己兴奋不已的好事,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让自己非常愤怒的坏事。

但是,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从大的整体看待偶然性的事件,避免掉进选择性偏差的陷阱。

愿每一个人不在细节和偶然里苛责,在更大的角度学会善待和思考。

首发:糖糖心理社(ID:weshe99)
文:微奢糖  (应用心理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签约作者。工作8年,辞职读研,专注于将心理学更好应用于生活。公众号:糖糖心理社(ID:weshe99),个人微信:weshetang01。)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