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借电话的同学
月末移动发短信提醒,套餐通话时长剩上百分钟。在15年后回想起刚上大学时,这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人们只关心流量,不管通话时长了,微信语音代替了电话。上学期我手机都借给学生打电话了。期末学校群里发通知,不让科任老师借电话给学生联系家长。当学生再找我借电话时,我说学校把我封杀了,不让借电话。那就借手机给班主任打电话,真是打扰了。
1亲友
上学期分班后一天中午,我走进一个班级,看见原16班的同学在煮泡面,真香。我问什么面,她说咸蛋面。过了几天她来找我,说方便面吃完了,想打电话叫妈妈送点,可没人接。我在原家长群里,发送给我送点面@她妈妈,K哥把我踢群了,然后就没然后了。还有原16班两个男生,连续两周找我,也是叫家里送零食。因为我是外地号,家长可能不接。但又有的打回来,我还得告诉同学。
平常多数电话是打给家里。有的学生常想家,或者单纯想和家人说几句话,互相问候。有时厌倦了,倾诉哭泣发泄。有时问问别的学校的初中同学或朋友,打听那边情况如何,吐槽一下这边。晚上打电话比较多,这和老师差不。衡水少了,人性多了。27年后回想起刚上寄宿制小学时,晚上睡觉和上百个小朋友在一间大屋子里,倒也渐渐不那么想家了。
2放假
每逢放假之前,总有同学找我给家里打电话,问问家人谁来接,告诉怎么接如何的。不过是掩饰不住喜悦,按捺不住冲动。上学期分班前当原16班副班,放假时我都去门口,走入家长中,他们没人认出我是谁。同学和我打招呼,有的带着家长一起,顺带介绍一下。接学生这场景像电影《真爱至上》,圣诞假期乘客飞回家,拖着拉杆箱,在接机口与亲友相聚。而我像斯坦李,客串漫威电影。常有同学与家人失联,在人群中茫然若失,就会找到我打电话,我也会主动去问,最后都团聚了。分班后,有一次学生问放假时在门口怎么看不见我了。放假前找我打电话的传统倒是保留下来。
3请假
有的同学头疼脑热,请病假找不到班主任,就来找我。此时班主任应该回家了,也不想被打扰。但打扰了,偶尔我帮着办请假。还有很多找假条、签字或盖章的同学找不着老师,我只能尽量代劳,但很多情况下无能为力。去年有个全理班的同学来办公室找班主任,回家了,打电话给班主任,叫我代签了。她办完了手续,我们一起去门口,她等家人来接。这次算是最快的一次。这学期她转到半理,一个我教的会考班。
请假没什么,但真有想退学的。分班前,原16班有一位想打电话回家,再问细思极恐。原来妈妈和K哥早知道她要退学,我说了半天大道理也没用。分班考试安排我监考最后的24考场,都是为数不多上次缺考的同学,我都有印象,其中一位后来在元旦晚会领舞。元旦放假回来,她找我打电话,说提醒妈妈喂仓鼠,我竟然信以为真。她躲在办公室角落里小声说着,面无表情,我觉得不对劲。果然第二天看见她请假回家了,结果这学期休学了。这学期开学不久,一位级部学生会同学想打电话,她也要退学。我没借,她又找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晓之以理,可她泣之以情。可想而知,她遂了愿。拉杆箱在墙角蹲了好久。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相对微信语音的铃声,还是hellomoto和诺基亚更好听。那时候FLASH和网络歌曲刚兴起,一首歌唱着左手诺基亚,右手摩托罗拉。没有微信,只有QQ,腾讯校友和人人网。科技越少,人性越多。5G回到2G时代,不能上网,只能发短信。葛优在移动广告里说,我不挑号,号好不好那是虚的,我挑卡。139像早期QQ号,一生一个号像一个笑话。
15年后回想起电影《第601个电话》,那款索尼爱立信橙色音乐手机当时很流行。大学老乡用的正是这款,我用的是刀锋超薄的摩托罗拉V3i。坐在牡丹江到哈尔滨的绿皮车硬座上,我借过他的音乐手机,放出这首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