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刘台子出土西周玉器微痕浅析
商代末期 白玉鹦鹉 刘台子M6出土
西周昭穆时期 白玉神兽 刘台子墓地M:124出土
西周昭穆时期 玉琮 刘台子M2出土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以上四张相片均为阴刻直线,在这几张成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碾琢底部与陡坡面的糙和复砣形成的断断续续细碎的琢痕。有的有边际明显爆口,其中有推、蹭、刮、刻、划所形成的不规则加工痕迹,也有由于玉质结构不同所形成的凸脊和坑洼。
这些特征就如同在高空巡视脚下起伏的山峦叠嶂一般,沟壑交错起伏有致。那些晶团表面的自然状态是古玉特有的,去看一张新玉碾琢痕迹的微距相片。
图五
我们从图五中可以看到几个和古玉迥然不同的表现;碾琢痕迹的复砣明显显得锋利;其晶团边棱没有自然的弧度,变的十分锐利;砣痕笔直细窄;缺少数千年玉质遭到工艺加工破坏后形成的次生变化。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六、七、八是一组阴弧线碾琢痕迹的成像。这里除了图1至4具有特征外,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弧线的内弧与外弧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其内陡坡比较圆缓规整,能明显看到每一砣的走向;而外坡侧由于砣具运行中的轨迹方向受到约制而显得碾琢痕迹在向同一方向运行中的的散乱。
图九
图九是一张新玉的阴弧线碾琢痕迹成像,它的特征我观察了自己手里多见器物后,感到它的内弧与外弧的表现正好相反,外弧规整,内弧坡面显得不得章法,这种现象是不是与工具有关或者是加工方式不同,需要做大量的对比和研究。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10至13多用见于勾连云纹的外侧,我们可以看出其碾琢中由于旋转需要过渡的接砣痕迹。这种痕迹已经浸熬了岁月的风霜,与玉质形成了和谐的一体,失去了那些沟沟坎坎边棱的硬朗之气。
图十四
对于新工艺所形成的加工痕迹我想只要仔细看看一定会有所领悟的。
图十五
图十六
图十七
图15至17是斜坡刀工艺的成像。可见陡略有倾斜,细长的斜坡截面呈V字形,坡面较糙,但坡面边棱清晰自然,很有章法。由于坡面是一砣砣推同向过去的,故没有平台可见,有些可能在制作中进行了刮磨,故碾磨痕迹中会出现较碎的不规则细划痕。
图十八
这是一件杨工的现代玉雕作品,工艺属于上乘的。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坡面上的多种碾琢修饰痕迹。它与老工截然不同。
图十九
图二十
图二一
可以从图19至21中发现,基本上圈纹线的加工过程中,在最后都有一个琢磨的修正过程存在。这种尖锐可能利用的具有一点硬度的器物,在圈纹边上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刮磨,并且留下来无序的细小痕迹。
图二二
图12这张图是一件赝品的眼部,我感到可能用的不恰当,但我手里没有现成的实物来作为对比,故暂时且利用一下,待找到合适的相片再调换下来。
图二三
图二四
图二五
图23至25反映的是平面的打磨表现特征。这种没有固定方向或留有游离状解玉砂划痕的特征以及玉质表面受到人为破坏所形成的物理变化的晶体状表面是自然的圆润的,不会有任何打磨痕迹滞留于这些晶体状顶部,去磨损其自然形成的强烈古玉特征,除非这个人脑子灌水。
图二六
现代工艺的打磨其留下的痕迹基本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轨迹,其表面更细致,光洁度更高。像这件玉器是揉光的,没有利用现代抛光技术作为最后一道工艺。但其表面的特征有人和古玉器的表面特征有着天壤之别。它没有老气,缺少沧桑感。
图二七
图二八
图二九
图27至29反映的是凹弧面的打磨成像。由于相片角度的问题我们不能观察到图28的打磨形式是否是一个方向还是两个方向。但其他两张相片都可以看到游离的解玉砂在其表面的运行轨迹。以及凹弧面依稀可见的细小磨痕。
图三十
图30是一件新玉作品的一个凹弧面,需要大家自己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