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不具备形成“黄河经济带”的条件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基本状况。180万平方公里与75万平方公里

1、黄河不是长江,“黄河经济带”经济上不存在

近年来,有舆论提出,为什么国家不特别重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为什么不给予特殊政策等?有的规划,将济南定格为黄河经济带的龙头城市。

我的回答是:黄河不是长江,“黄河经济带”经济上不存在。

长江干流走向与纬度平行,干流两侧各200公里范围内90%以上面积都在亚热带内,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1000-1200毫米,长江入海处多年平均径流量9660亿方(相当于30000公方/秒)。

黄河(除上游龙羊峡以上河段)上中游大部分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下游豫鲁二省500毫米左右。由于气候等原因,30年前,黄河的多年平均入海流量也只有570亿方。近十多年来,又大大缩小了,可能减少100-200亿方,每年都有长时间断流。

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温度适宜,土地及水能、矿产资源丰富,以发展条件、开发潜力、人类宜居环境综合条件衡量,居全球各大河之首。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仅次于海岸经济带的第二大经济发展重点轴线。

长江是现在世界上最长距离、货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南京以下的长江下游航运发展和经济发展潜力相当于两条海岸带。长江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东西向运输大动脉。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综合性运输大通道。2016年长江航运年货运量达20.6亿吨,分别为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莱茵河年货运量的四倍和六倍。

黄河,在古代曾经有局部河段、季节性的小规模通航。建国后就没有通航的历史了。是否具有航运之利及意义的大小,是衡量今天世界上长大河流在所在国家与区域的经济意义的基本标准。黄河没有航运之利,是今天不成为黄河经济带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黄河上中游的弯曲走向,黄河沿线也没有长大铁路干线、能源输送通道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强大的综合性的运输通道。

上海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广阔的长江流域及部分黄河流域、西江流域进入我国其他地区、东亚地区及全世界的枢纽,这些区域进入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的门户。

上海浦东开发迅速达到现在的规模与水平,是由于上海及其浦东的经济腹地是差不多半个中国,即经济技术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90年代初,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及整个长江流域对外开放、大规模资本与技术引进、进出口取得极大的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大发展方兴未艾。这时,非常需要上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世界主要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信息等)、金融服务(投融资、信贷、财务结算、货币兑换)、研发、中介服务、期货市场、港口运输等物流服务、人员培训、以及法律服务等;上海市范围之内浦西也特别拥挤,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大大拓展空间。在这种大形势下,浦东新区的设立与开放开发,使整个长江流域广阔经济腹地的进出口物资及大量资金、机构、技术与创新人才等迅速集聚到上海及其浦东。中央政府与上海市、江苏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保障,使浦东新区开发非常成功。

黄河流域的对外部交流包括对外贸易方面,是多途径多门户的,即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市)、上海(港)等。观察黄河流域,75万平方公里,没有像长江经济带拥有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那样的门户城市与枢纽城市(枢纽区),是不存在黄河经济带的另一个主要理由。

以通航与通航能力以及包括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能力、能源输送能力等作为“纽带功能”,以具有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作为“龙头功能”、“枢纽功能”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群(有海岸带的国家,应该具有大型综合性港口及港口城市)来衡量得出:在我国全国层面上、在经济层面上,不存在“黄河经济带”。

我们在分析是不是存在与长江经济带那样的黄河经济带时,阐述了上述理由。当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文化发展史、现阶段科技发展、工业发展与人才资源等等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有些方面也是各有千秋。

我国沿海、沿江两条一级重点轴线,将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带。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诸多著名学者与政府人士,在考虑我国未来长期发展时,都强调在21世纪初,“T”字型战略构架(即以沿海地带与沿长江地带为国家的一级重点发展轴线)仍然具有巨大的持续发展潜力,而应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带。

2、与上面问题很类似,(以往提出)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区域战略”的诉求,难以达到。近年来黄河下游水资源显著减少是个严重问题,对山东省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治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及黄河的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历史上水患灾害极为严重。现在,由于黄土高原大面积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入黄河干流的地表径流大幅度减少,加上山陕两省灌溉工程广泛发展,引黄水量增加。

几十年前,国家对黄河分水方案,曾经给山东年70亿方,山东当时是“远水楼台后得月”, 实际上多年里山东每年引得的大约是110亿方。我估计现在,河南,特别是山东,能够得到的黄河水资源可能明显减少了,很不保证了。如果是如此,现阶段,我认为只有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增加给山东水量。黄河上中游增加下排流量,问题即使解决,也不是一日之功。

历史上,泥沙淤积而成的黄河三角洲,是低湿的盐碱滩地,农业难以利用,人口密度很低。石油大开发之后,通过多种措施,交通、城乡建设发展不错,地方经济也有些发展。但在山东省,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但也不可能成为“国家战略”。这里能发展什么生态经济?实际上并不明确。进行大规模城市与工业交通开发,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可能的。世界上,同是大河的“三角洲”,实际情况差别可能非常非常之大。

山东省内区域经济不平衡,山东半岛与鲁西南、黄河三角洲之间,需要以省内力量予以逐步解决。这种情况与江苏、广东很类似:苏北与苏南之间,珠三角与粤西粤西北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应该由省内解决。

3、省会城市济南的首位度不高不是重要的问题,甚至不是问题。近期完成的济南大都市发展规划,多处都太离谱了。

近期,全国包括济南在内的一部分省会城市,纷纷提出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并积极开展了大都市圈规划。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我体会文件的中心思想是促进一批省会大城市(省会级大城市)与其具有较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与区域,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推动大城市区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提出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

但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大规划与粗放式大开发的态势值得严重警惕。主要表现为功能与目标过于宏大,离谱;通过合并行政区,组成特大城市,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单凭主观臆断,规划建议不切实际;空间结构大扩张,地域开发处处皆重点等。如果此风继续刮下去,高质量发展便难以落地,全面深刻转型如何达标?决策需要更复杂的考虑,需要有战略定力,下决心不再搞粗放式的大开发。

省会城市长期以来发挥了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统领作用,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就突出。现阶段,多数大城市仍然非常有活力,如果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前景依然光明,关键是不要谋求走捷径。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要对城市发展的潜力与要素支撑做出科学判断。这些大城市已有几十年不停顿的大开发了,当然做出了很大贡献,也留下不少问题。要学习上海过去20多年来在前瞻性思想指引下逐步转型发展所走过的道路。

但是,一些省会城市,觉得没有像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南京、重庆、西安、成都等那样引人注目,那样的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及其辐射能力,那样成为超省域的龙头城市,甚至被省内非省会城市在发展活力与竞争力方面赶了上来了,现在部分领导同志可能觉得速度上不去,就产生了急躁情绪。

我认为,各地应落实好国家发展的全面深刻转型,一步一步抓好高质量发展,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不再搞粗放式的大开发。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