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里的郁,指气机不畅,古人所说的“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当前临床上,郁,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专科医生那里。不会使用越鞠丸方的医生大有人在。
看看古圣今贤对郁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
郁,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金匮要略》中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赵献可在《医贯》里说:“予谓凡病之起,多由于郁。”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所伤者无非气血。”
凌云鹏在《临诊一得录》里说:“外科疮疡之生,均属气血失常所致……”
陈苏生在《中医临床家陈苏生》里说:“气机障碍可以说是所有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而障碍的主要表现是郁滞。”
再看看古圣今贤们对郁的治疗。
《黄帝内经》以“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示人以治疗大法。
《金匮要略》以“随其所得而攻之”示人以治疗大法。
朱丹溪创制越鞠丸方治郁,“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
赵献可以逍遥散方治郁,“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并用六味丸善后。
王清任创血府逐瘀汤方,陈苏生制疏肝和络饮方,赵绍琴擅用升降散方,刘渡舟擅用泻心剂和柴胡剂……赵金铎说:温胆汤祛痰和胃之良方,功可调理阴阳、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因其平稳有效,故临床广泛用来治疗以“痰气”为特征的各种临床证候,功效卓著。
曾治疗患者王某,女,61岁。于2007年12月7日初诊。近2年来手足指趾近、远端关节麻木、疼痛、晨僵,无变形,热水熏洗可减轻症状。类风湿因子、抗链“O”试验都为阴性。伴见腰痛、头昏、目糊、眠差、脘腹痞满、纳食欠佳、呃逆。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沉弦。
理法是本,方药是末。
患者年高久劳,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津液失畅。先予逍遥散方加减,疏肝调脾,通行脉络。处方:柴胡9g,当归12g,赤芍12g,茯苓12g,生白术12g,丹参15g,细辛3g,全蝎6%g,僵蚕12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0日二诊:药后自觉全身舒畅许多,脘腹痞满不减。逍遥散方业已见功,改用半夏泻心汤方加减恢复中焦气机升降。处方:姜半夏12g,干姜6g,黄芩12g,黄连3g,党参6g,枳实9g,枳壳9g,炙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4日三诊:诸症轻减,口苦,舌苔左侧条状浮黄。改用小柴胡汤方加减调畅胆胃气机。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12g,党参9g,青皮9g,陈皮9g,砂仁(后下)9g,丹参9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7日四诊:经3次用药,关节不适明显缓解,其余诸症渐不明显,纳食增加,精神明显转好。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缓。转方以六君子汤方加味“执中州以运四旁”,仍着眼于恢复全身气血津液和畅。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2g,姜半夏9g,陈皮9g,全蝎6g,僵蚕12g,丹参9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患者持方返回老家。
本案辨证始终着眼于郁,治疗始终着眼于恢复气血津液正常循行敷布。局限于专病专方和分型论治是医生的悲哀和病人的不幸。也许,这句话是对的。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