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凡郁首责中焦——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白某,女,48岁。2002年8月23日初诊。
近一周来,胃脘胀痛,嘈杂嗳气,不欲饮食,胸胁不畅,神疲乏力。病发于生气后。既往有反复发作,1年前行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腻,脉弦。证属痰湿热郁,中焦气滞。治以开郁畅中为法,方用越鞠丸加减。处方:苍术12g,香附9g,川芎9g,焦神曲12g,栀子12g,黄芩12g。4剂水煎服。
2002年8月27日二诊:药后诸症俱减,纳食增加,舌苔尚欠清利。上方继进5剂。
2002年9月2日三诊:胸脘畅利,纳食正常,舌苔已转薄白,脉转细弦。转方六君子汤加减
调治。
越鞠丸方治郁是立足于中焦。
按:本案辨为郁证,顺理成章。治用越鞠丸方,似也并非难事。只是病起于生气之后,见证中有胸胁不畅,有时会误辨为肝郁而以治疗肝郁为主。尽管有治肝郁可统治诸郁之说,但毕竟属治不对证,疗效易打折扣。
关于越鞠丸方,出自《丹溪心法》,是朱丹溪在“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凡郁皆在中焦”的认识理念指导下创制的一张治郁名方。全方组成着重在于祛除各种邪滞,恢复中焦升降,从而达到治郁的目的,这与一般常用的疏肝理气解郁之方有截然分别。也就是说,越鞠丸方治郁是立足于中焦,以治疗湿痰、瘀血、食积等有形之郁为主。方中集辛、苦、寒、温于一炉,明显带有张元素处方风格的影响。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