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验方治疗急慢性丹毒及其他皮肤病,药仅2味,简单效著——丹毒灵的研究
第 1705 期
作者 / 邓桂森 王学武 吕圣章 荆海燕 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丹毒,可发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多发于下肢,俗称“流火”,具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特点。往往起病急,易出现寒战高热,伴有头痛及呕吐等全身症状,发病部位出现片状红斑,皮肤鲜红,色如涂丹,鲜红似玫瑰,中间颜色较淡,与周围界限清楚,伴疼痛不适。若发于下肢,着地时疼痛明显加剧。随着病情加重,红斑范围可向四周迅速蔓延,严重时可发生水疱、紫癜,附近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若不及时、彻底治疗,疾病反复发作还可造成淋巴管阻塞,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严重。丹毒病好发于有足癣患者、糖尿病患者,或者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伴瘀滞性皮炎的患者。
丹毒,首见于祖国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丹毒,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由于其发病部位不同,中医文献中又有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胸腹者称“内发丹毒”,发于腿胫者称“流火”“腿游风”,发于新生儿称“赤游丹”等。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血分有热,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郁于肌肤,壅为火毒而暴发;或由皮肤破损感染邪毒而诱发。发于头面多兼风热,发于胁下、腰胯多兼肝火,发于下肢多挟有湿热。(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多由于免疫力降低、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及细菌入侵所致,如患者本身患有足癣、皮肤破损或者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发病。丹毒病发展迅速,须及时发现,尽早诊治。西医通常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主,全身发热等症状能缓解,但局部治疗效果欠佳,部分患者患处红肿消退缓慢,病程会迁延为亚急性或慢性,短期内难以治愈。
丹毒,首见于祖国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丹毒,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由于其发病部位不同,中医文献中又有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胸腹者称“内发丹毒”,发于腿胫者称“流火”“腿游风”,发于新生儿称“赤游丹”等。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血分有热,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郁于肌肤,壅为火毒而暴发;或由皮肤破损感染邪毒而诱发。发于头面多兼风热,发于胁下、腰胯多兼肝火,发于下肢多挟有湿热。(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现代医学认为,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多由于免疫力降低、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及细菌入侵所致,如患者本身患有足癣、皮肤破损或者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发病。丹毒病发展迅速,须及时发现,尽早诊治。西医通常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主,全身发热等症状能缓解,但局部治疗效果欠佳,部分患者患处红肿消退缓慢,病程会迁延为亚急性或慢性,短期内难以治愈。(以上内容摘自:《丹毒治疗,中医中药有特色》作者:蔡惠群,上海市中医医院外二科,《科学生活》2020年第5期第7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