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里林小娘送给明兰的那幅画,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回复“写作”加入轻松高效写作
1
《知否》里,明兰的母亲卫小娘最喜欢的一幅画,名字叫《李娘子镇守娘子关》,还亲自绣了出来,送给了明兰。
明兰第一次管家时,就把母亲送的这幅画,连同林小娘送的画一起挂了起来。
卫小娘把这幅画送给明兰,其实是有寓意的,这个寓意,明兰懂,所以她一直很清醒地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为什么这幅画有这样的寓意,因为画里的李娘子就是不依靠父兄和丈夫,完全依靠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
李娘子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三女儿,李世民的姐姐,她的丈夫是武将柴绍,反正这一家子父亲兄弟包括丈夫,都很能打。
在古代,男人撑起一片天,女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儿育女就好了,就跟《知否》里的情景一样,做官也好,打仗也好,都是男人的事,女人只用管好内宅。
有这样的父兄和丈夫,李娘子又是嫡女,基本盘算是很好了,至少比明兰强太多。明兰只是小庶女,母亲早逝,而且只有丈夫和兄长厉害,父亲自私凉薄又怂。
婚后,李娘子和丈夫定居在长安城,在天子脚下住着,又有钱有势,日子还是很舒服的。
但是舒服的日子没过多久,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作为李渊的女儿女婿,李娘子和柴绍的处境此时比较危险。
起兵前,李渊悄悄派人通知他们,让他们尽快到太原会面。一是能保证安全,二因为柴绍是武将,正好发挥作用。
接到岳父的密旨,柴绍很为难,跟李娘子说:咱们一起离开长安,太惹人注目,我一个人走,又怕你在长安有危险,怎么办才好啊。
李娘子说:你赶紧一个人走,我一个女人,遇到危险容易藏起来,到时自有办法。
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柴绍一个人走,李娘子留下来,朝廷不会注意,反而两个人都安全。
当然,相对来说,李娘子还是更危险的,毕竟朝廷随时可以抓她作人质。若真的抓她,能藏到哪儿去呀。
所以她根本没打算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2
柴绍离开后,李娘子回到陕西老家,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变卖了家里的祖产,救济灾民。
一番操作下来,李公子在当地小有名气,很多人愿意追随她,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当时各地都有起义军,规模大小不一。李娘子把目光瞄向了这些起义军,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招来了江湖上四五支起义军,其中一支队伍比较大,有上万人之多,而李娘子不用一兵一卒,只是派人去谈判,居然就成功收编了。
历史没有记录具体的谈判过程,但是能把起义军收编过来,李娘子肯定是抓住了起义军的痛点,同时她本人也足够让人信服。
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也能够让对方相信自己,这两点都太难得了。
李娘子把队伍搞这么大,朝廷当然要围剿。虽然李娘子的队伍来源多样,不算正规军,但她军法严明,也足以服众,居然带着这支队伍数次打败了隋军。
结果,在朝廷的围追堵截中,她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抢下了很多地盘,李娘子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大家都称这支队伍为“娘子军”。
刚开始她是女扮男装变卖祖产招募军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回女儿装了。
历史对她的记录太少,很多细节不得而知。但她没有一直用李公子的名字,换回女装依然得到那么多拥护,足以说明,那时的她,已经比大多数男人更优秀了。
一定是在无数的大战小战中,她表现出了少有的勇敢和智慧,不然,那些血气方刚的军队怎么可能听她指挥。别说在古代,就是现代,大家还经常讨论遇到女上司怎么办呢。
军队更是特殊的职场,这个场子里,本来就以男人为主,女人有诸多不便。大家愿意服从女主帅,只能说,她真的活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我找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相关的记录,说李娘子用米汤退兵。
这是后来她镇守娘子关时的事,敌军攻城,眼看守不住了,援兵也没有及时来。李娘子在城楼上指挥战斗,看到大片的稻田,计上心头。她命人割下稻子煮成米汤,趁敌军休息时,连夜悄悄把米汤倒在城墙下。
第二天敌军想攻城时,看到城墙下的米汤,以为是马尿,心想有这么多马尿,肯定援军到了,于是退兵。
等敌兵回过味来,援军已到,娘子关再也攻不下了。
从这个传说里,就可以看出李娘子的智谋与镇定,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一个女人,能够带兵打仗,并把军队训练那么好。
3
等李渊的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得知女儿为自己打下了那么大一片地盘,自然喜出望外,立即派柴绍迎接李娘子。
后来,李娘子带着自己的娘子军和李世民柴绍等人一起作战,攻下了长安。父亲坐上皇位,她也被封为平阳公主。
其他的公主,都是因为父亲做了皇帝,所以顺理成章成了公主。而平阳公主则是和父亲一起打下了江山,这个公主之位,可以说坐得理直气壮,完全跟运气无关。
李渊对她和其他公主自然也不一样,每有赏赐,总是给平阳公主多一些。
平阳公主也过了一段稍微安稳的日子,并和柴绍生了一个儿子。不过,唐朝初建,各个地方依然不太平,平阳公主没有像其他公主那样,安心在后宫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继续领兵作战,负责镇守大本营山西,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李渊肯把这个任务交给她,也足以说明公主的优秀。
而平阳公主镇守的地方,人们叫它娘子关。
可惜,历史总是鲜少记录女人,后来的事情,大多都消散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人知道平阳公主经历了什么。等再有公主的消息,是她去世。
李渊给平阳公主拟了谥号“昭”,明德有功之意,所以后人称她为平阳昭公主,她是历史上唯一有谥号的公主。
除了有谥号,李渊还以军礼下葬公主。当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认为这有违祖制,一个女人,怎么能用军礼下葬呢。
李渊说:以前公主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从古至今何尝有过这样的女子?以军礼葬公主,有何不可?
平阳公主去世时,不过三十岁左右。
有人从这些细节判断,公主可能是战死沙场。不然,不至于这么年轻就去世,李渊也不太可能用军礼葬公主。就算开国有功,毕竟时间过去那么久了。
虽然关于平阳昭公主的记录很少,但她却得到了后人的仰慕,这些,没有父兄和丈夫的光环,都是她自己挣下来的。
所以,不管过了多少年,她都没有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就算人们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兄弟是谁,丈夫是谁,但依然记得她。
一个人做了什么,历史终究是有记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