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写童话作文的方法“物尽其用”
写童话的方法“物尽其用”
文/陆生作
我读高中时,韩寒刚火,同学半天之内连买带看搞定《三重门》,然后整个人都精神了,哈哈哈哈。当时,韩寒的《杯中窥人》更是了不得。据说,老师取一杯清水,扔进一团纸,以此为题让韩寒写。纸团沉到水底,作文浮出水面。一时佳话。此刻,我搜索杯中窥人,百度百科有这一词条。习惯了白纸黑字的命题作文,对这样的出题方式感到新奇?其实出题并不难,解题才难,把题解得漂亮更难。比如,我在你面前摆一个蛋壳,要你写篇童话,你有什么想法?
别急着动笔,先自己认真想一想,想比写更重要。行成于思。想好了再写,事半功倍。然后,再来看作家冰波的两篇童话,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蛋壳的故事
文/冰波
有一只蛋壳,咕噜咕噜滚到小河边,蛋壳很难过,它想:“谁也不要我了。”有一只甲虫看到了蛋壳,很高兴:“哇,好大一只船呀!”可是,这船太轻了,它摇呀晃呀,很容易翻。小鸡说:“给我吧,给我吧。”小鸡用它来做阳伞。可是,这伞太小了,小鸡顾了头就顾不了身子。小老鼠说:“给我吧,给我吧。”小老鼠用它来做帽子。可是,这帽子太硬了,戴在头上有点痛。小松鼠说:“给我吧,给我吧。”小松鼠用它来做碗。可是,这只碗太薄了,一不小心就会碎。小蟋蟀说:“给我吧,给我吧。”小蟋蟀用它做房子。这房子,不轻不重,不大不小,不薄不厚,刚刚好。直到现在蟋蟀还住着呢。
蛋壳小屋
文/冰波
小蟋蟀很想有一间小屋。有一天,他看见了一个蛋壳:“哈,这可以做我的小屋。”
小蟋蟀走进蛋壳一看,里面真黑呀。
小蟋蟀把蛋壳竖起来,开了一扇门。
小蟋蟀又在蛋壳上开了两扇窗。
小蟋蟀搬进了蛋壳小屋。白白的墙壁,真漂亮呀!
早晨,太阳光从两扇窗里照进来,又明亮,又温暖。
小蟋蟀在屋顶上插了两根草,这是电视天线。他可以在蛋壳小屋里看电视了!
远远地看过来,蛋壳小屋多像小蟋蟀的脑袋啊!门像牙齿,窗像眼睛,小蟋蟀可真聪明呀!
冰波老师创作的这两篇童话,好像是有关联的。《蛋壳小屋》脱胎于《蛋壳的故事》,本来只是“小蟋蟀用它做房子”,怎么做的?做成什么样?不知道啊,读《蛋壳小屋》就能找到答案。
在创作中,蛋壳是道具,不可或缺的道具;而作家的想象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多么重要啊。这些想象:船、伞、帽子、碗、房子,都与蛋壳的特点相照应,“物尽其用,各显其能”,读来是那么水到渠成。如果把那座蛋壳小屋画出来——门、窗、天线,正是一只蟋蟀!这厉害了哦,得多大的想象力哪!
蛋壳,本是多么平常一样东西啊,一经想象,顿时觉得它“伟大”了许多。它怎么就这么有用呢!
后来,冰波老师把《蛋壳小屋》缩成一篇微童话:“小蟋蟀想找一间漂亮的小屋。他找啊找啊,找到了一个蛋壳。小蟋蟀开了两扇门。接着,又开了两扇窗。到了晚上,小蟋蟀想看电视了,这样,他又装了一个天线。小蟋蟀好喜欢自己的小屋,不管是谁,只要看到这个小屋,大家都会说:‘啊,这是蟋蟀的小屋。’”字数更少了,与原文比一比,是不是各有味道呢?
再后来,我写了一篇《小鸡和石头》,可以当作《蛋壳的故事》的前传。
小鸡和石头
文/陆生作
鸡蛋里住着一只小鸡,它还没有出壳,就忍不住要出去玩。
滚啊滚,碾过了小草;滚啊滚,撞疼了花枝;滚啊滚,咔一声,它撞上了一块安静的石头,蛋壳上撞出了一道裂纹。这回,它可不敢再乱跑了,乖乖在鸡蛋里睡觉,呼噜,呼噜。石头却忙坏了,整天守着鸡蛋,前后左右不停地滚,越滚越圆……
直到那一天,小鸡醒了,啊,该出壳了,它轻轻松松就啄破了蛋壳。石头高兴啊,小鸡更高兴,它们一个滚,一个跑,快乐地玩在一起。
在这篇童话中,我最得意的想象是“鸡蛋里住着一只小鸡,它还没有出壳,就忍不住要出去玩”,这注定会发生一个好玩的故事。写童话,就是要发生故事,故事最好又是个“事故”,那就精彩啦。所以,写童话,一定要造一点趋势出来,埋下事故的可能性,就像吃桃子时,吃到虫子,看到一条还好,看到半条,那整个人就不好了。
现在,再来看蛋壳,用它写个童话,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在冰波老师的蛋壳故事中,我看到了“物尽其用,各显其能”——蛋壳是特性,用足了;也看到了“高级的想象力,文与物合”——小屋竟然是只蟋蟀。如果你能用好这两点,你就是个超级大厨,哪怕食材再简单,也能写出高品质的童话,超级美味哟。
另,《小蛋壳历险记》(冰子)、《半个蛋壳》(高洪波)、《小蛋壳的故事》(吉米坛案例),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