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水平很高的一首诗,全文无一“雨”字,却在句句写雨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意象尤为突出的时期。而在唐诗诸多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的意象。无论是韩愈笔下的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是杜甫笔下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亦或是王维笔下的新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都具有隽永的审美意味,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总之,翻开唐诗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以晚唐诗人李商隐为例,他的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多达73次,而与“雨”相对应的“晴”只有10次。本文就让我们通过李商隐的一首咏雨诗《微雨》,来共同看看“雨”这一意象的隽永审美意味,以及其中蕴含的特有感受、体验和情绪。首先,《微雨》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于他在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府担任巡官期间。

然后作为一首咏物诗,最重要的是能体物传神,刻画入微,及传达出意象的内在情绪。《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且它通篇从虚处着笔,避免了从正面铺写雨的形象,而是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诗人的主观感受,侧面烘托出了微雨的形象。简单来说,即全文无一“雨”字,却在句句写雨。由此可见李商隐技艺水平的高超。

《微雨》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首句“初随林霭动”,即一开始的时候,微雨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分不清是雾还是雨。结合下文,可知李商隐这里描写的微雨发生在傍晚时分。微雨本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所以李商隐便特意选取了“林霭”作陪衬,让人从视觉上能够看到的微雨形象,就如同是傍晚时分树林中的雾气一样。

次句“稍共夜凉分”,即过了一会儿,微雨随同夜幕降临,分得了它的一丝丝凉意。显然,首句是视觉描写,次句则是触觉描写。也就是说,微雨是不易察觉的,但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你便能感受到它的丝丝凉意。如果是在白天,微雨给人的感受,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夜间微雨久久不停的话,势必气温会逐渐下降,也就有了“窗迥侵灯冷”。

“窗迥侵灯冷”,即夜逐渐深了的时候,微雨的凉意透过窗户,让屋里的灯火似乎也有了凉意。也就是说,诗人在屋里离窗户很远,也能感受到屋外微雨的凉意。最后一句“庭虚近水闻”,则是从听觉的角度,着意描写了微雨的声音。即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既然是微雨,它的声音肯定很难察觉,所以李商隐用了“虚”、“近”,来满足“闻”的条件。

纵观李商隐的这首诗,显然描写都是从虚处落笔,借助于“林霭”、“夜凉”周围的有关事物,以及“侵灯冷”、“近水闻”人的主观感受,侧面烘托出了微雨的形象。而李商隐咏雨如此体物传神,刻画入微,无疑能体现他技艺水平的高超,堪称唐诗中咏雨诗的经典。当然,唐诗中的“雨”还有很多,你最欣赏哪位诗人笔下的哪种雨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