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旁听员”

3月7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向各代表团和界别组派出207名“旁听员”,认真听取各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意见,做好记录,按规定集中汇总,梳理成简报,及时将相关材料转送有关部委,三天之后,负责做好督办和反馈。

派出旁听员,展现了国务院尊重民意的姿态,加深了最高行政机关与代表委员的直接联系,听民意、汇民智,感受地气,凝聚共识。工作作风的转变值得肯定,工作效率的提升值得期待。而笔者想说的是,假如没有旁听员,这两会代表委员思考和反映的意见或建议,是不是就会“白说”了呢?

这里就涉及到两会会议机制问题。一年一次的两会,无非是下情上达,和上意下达,群力群策,共商国是。其中,各团组讨论情况至少有四个通道直达国务院各部委乃至中央领导。一是部委领导作为代表委员或列席讨论直接听取发言;二是人大政协在会议期间会定期召开主席团会议听取讨论情况的汇报;三是会议秘书系统有专门的讨论记录和会议简报;四是参与两会的新闻媒体和宣传机构的报道与整合。除此之外,最近几年开通的“部长通道”“代表(委员)通道”,也是部委领导接触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重要通道。

如果说这些信息通道保持畅通的话,几千名代表委员从全国各地带来的提案议案,各种意见和建议,没有理由到达不了各部委。假如会议存在好大喜功、选择性接受,再有质量的讨论,就只是热闹了场面,丰富了银屏,那就证明会议机制出了问题,就必须有补缺性的旁听员。当然,如果意见上输终端不积极接收、消化并落实,也是枉然。但愿从2016年开始派出旁听员,不是因为会议机制不畅效果不佳的补充,而是进入新时代,民意体量巨大,需要扩大吸收量;是对人民负责的锦上添花。

那么,旁听员所做的工作,就不应该是会议秘书系统所做工作的简单重复,它可以在会议既有机制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就讨论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互动和探讨,而不只是被动地听;可以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某项政策直接向代表委员进行诠释,现场感知底层反应;可以把平时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带下来,交由代表委员集中会诊;可以花更多精力对各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整合和分析提练。总之,旁听员要成为民意直通车的加强因素。

反之,旁听员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旁听系统如果没有增值性的运作,就有可能沦为一种新的形式,抑或造成新的资源浪费,从整体上影响两会效率与形象。(图片为电视截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