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探秘】“拨浪鼓原理”与“太极无手说”

“太极无手”之说,越来越被各式太极拳派中的有识之士所认可,并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太极拳既是拳术,又岂能无手?“太极无手”,绝不是“动手”与“不动手”的问题,而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是“先动”和“后动”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借鉴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公的解释,他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其高徒李雅轩先生也说:“以心神意气去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妄动”。杨澄甫和李雅轩这两位前辈在太极拳界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事实上,他们对于太极“不动手”的观点不仅仅局限于杨式一家,而是适用于各式太极拳。

小时候大家都玩过拨浪鼓,一转动手柄就会发出咚咚响的声音,非常悦耳。鼓身的左右两边分别栓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着一个小球。当你转动手柄时,鼓身就会跟着一起转动,鼓身两旁拴着的小球也会跟着转动,手柄转得越快,小球也会转得越快,击鼓的频率就越大。

下面我们把拨浪鼓和人体做一个对比:拨浪鼓的手柄相当于我们人体的中轴,鼓身相当于我们的躯干,鼓两旁的绳子相当于我们的手臂,绳子两端拴着的小球相当于我们的拳头。拨浪鼓的动力顺序是:手柄、鼓身、绳子、小球。太极拳运动中我们肢体运动的顺序是:中轴、躯干、四肢(胳膊和腿)、手足。所以用拨浪鼓的原理来解释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正是以钥开锁,恰如其分。至于,为什么拨浪鼓结构中连接鼓身和小球的只能是绳子,而不可以是棍子,又恰恰给我们解释了打太极拳手臂必须放松的原理。

所不同的是,正常的拨浪鼓左右各一,只有两个拴着小球的绳子,但是太极拳运动中,我们躯干上却有四条绳子(四肢),四个小球(手脚)。因为不仅上肢符合拨浪鼓的运动原理,同样下肢也符合。又因为我们的下肢还起到“承载身体重量”、“转换重心变化”和“控制身体平衡”的重要作用,其运动规律更加复杂多变。归根到底,太极拳四肢的运动规律,都是被身法所催动,节节贯穿,被动而动。

“太极无手”之说,实则是前人对太极拳精华的总结。这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手不能主动、不能妄动!手上的劲无论是收是放,都应该是身体根节主动,节节贯穿运行到手上。

其二是说“太极拳浑身上下都是手”“人体处处皆太极”。对方挨着何处,何处就是手;对方挨着何处,何处就是发力点。即如陈鑫先生所说:“拳打脚踢下乘拳,太极无处不浑圆;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