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里的各种蓝
。
蓝,几乎成为中国瓷器的代名词,我们甚至把其中一种蓝,直接命名为中国瓷器的一大品类-——青花瓷。(不要跟我说青花瓷不是蓝釉瓷,我知道,但是你敢说青花瓷不是蓝色的!)
瓷器源于中国,这个毋庸置疑。青花瓷源于唐代,大发展于元,正是因为元代青花的发展,中国瓷器迎来了一个顶峰时期。元明清三代,虽然统治者不同,但对于瓷器的追求从来都没有懈怠过。
瓷器中的蓝当然也有传统的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出现在唐三彩中,但那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瑰丽的美感,却缺乏沉稳。高温蓝釉是元时期出现的,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逐渐增多,且器型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一,青花:
青花之蓝与蓝釉彩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青花之美,世人皆知。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成熟的青花瓷则源于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至明代时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元青花
元代青花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发展逐渐进入高潮,那时的青花瓷以制作精美著称;
清康熙时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
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青花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康,但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明清时期的官窑器青花瓷制作严谨、精致;
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使得青花瓷的题材更为丰富。翠毛蓝是我们常说的一种青花的蓝色,它发色艳丽,呈莹润效果,是形容青花发色上乘的一种说法。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一般来说,康熙朝和晚清光绪的青花瓷多呈这种发色,因此我们在鉴别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面考量,不要误把小康当大康了,价格谬以千里啊。
二,蓝釉瓷:
霁蓝
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 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兴盛于清光绪朝。明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祭蓝釉赏瓶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等。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洒蓝
又称“雪花蓝釉”、“洒蓝釉”。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清康熙时烧制成熟。洒蓝是在烧成的白釉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之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这个由点废话,谁都知道三代的瓷器好,“胡同儿”是不是多余了)
回青釉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回青釉反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中西互相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天蓝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象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倩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天蓝釉器物的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的天蓝十方六大碗颇具特色,每方绘紫色葡萄一串,还有绘蝙蝠的,绘法装饰仿洋瓷,均为一火烧成。
孔雀蓝
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时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