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拔智齿的人,那都是过命的交情!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养生”已经成了社交中的高频词。脱发、耳鸣、腰痛、失眠、胃痛逐渐找上门来,争相要和这群“年轻就要多折腾”的人群做朋友。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报告对各年龄阶层健康自评情况进行了公布,有趣的是,在70 前、70 后、80 后、90 后四个年龄段的公众中,对于健康的自评则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90后一边担心着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边又在被建议进行体检时如临大敌,“怕病不体检”已成一种趋势。
相比其他部位,口腔的问题总是被人忽视。除了不良饮食习惯所引起的种种口腔疾病之外,智齿——这个低调的、在不起眼角落中悄然生长的朋友,也成了正处于20-30岁的80、90后青年所要面临的主要口腔问题。
1
陈熙第一次拔智齿是在大二。2014年的一天,她的舌头突然感觉到,平时本该平整的牙床,却好像露出来了一个斜的切面。“难道是一颗牙吗?”她照了照镜子,看到了后槽牙后方露出的小白尖。
这个年纪都能长牙齿?她不解地去网上查了资料,才知道“长智齿”这个正常的现象。但出于对拔牙的恐惧和智齿尚未作祟的侥幸心理,陈熙放着这颗智齿长了半年。
终于下定决心去拔牙,是因为陈熙的室友王岚。与陈熙不同,王岚的智齿远没有那么“安分”,它总是不断地发炎、疼得王岚龇牙咧嘴。终于有一天,王岚下定决心喊上陈熙一起去拔牙。“有人一起的话,那就去吧!”陈熙鼓起勇气走向了合肥市口腔医院。
挂号之后,陈熙和王岚开始排队等待。陈熙印象很深,当时时不时会听到有人在大叫,“可能是麻药劲不够劲吧!”陈熙分析着。陈熙记得,有好几次刚喊一个人的名字没多久,就又喊下一个了,她有点奇怪,后来听护士讲才知道有人会在躺上去之后突然后悔,不拔了。
陈熙排在王岚之前。因为比较幸运,不是灌桩根,所以陈熙拔牙的过程相对来说比较顺利。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打麻药的过程。“麻药的针插进来,会插到耳后那个地方,感觉要刺穿了。”本来在拔牙之前签协议书时并没有那么紧张,但此时此刻,陈熙甚至隐隐担心自己会不会瘫痪。“感觉快要扎穿了……医生会上面挑一下,下面再挑一下,很痛。”打麻药的过程让陈熙感到不适,比拔牙痛很多,味道也很恶心。
“如果那个时候身边都是不认识的人,你是有点害怕的。”陈熙记得自己在拔牙前情绪激动地嘱咐王岚,你不能走,你要陪着我!王岚的陪伴稍微缓解了陈熙的紧张感。“和你一起拔智齿的人,那都是过命的交情!”
麻药起效之后,陈熙开始听到骨头断掉的声音,“没拔过牙体会不到那种酸爽,就像什么东西从根里面拔起来,还有锯牙的时候那个“呲”的声音,你会觉得她在磨骨,凿、据、抽出来的声音,是会很害怕的。”
拔牙之后,陈熙感觉到牙医拿了东西在自己的嘴里清理血。“那个东西在你的嘴里发出‘嘶’的声音,不知道是把血吸走了还是吹走了,有点凉凉的,像气一样。”
陈熙拔完之后,在一边等着王岚。相比之下,王岚的拔牙过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陈熙还记得王岚花了一个小时,中间还“溅了医生一手套的血。”王岚事后跟陈熙说,当时自己也有点慌,但反应了一下还是不敢动。“毕竟手术刀无眼,万一你一动,锯到别的地方就完了。”
智齿拔过之后,医生在智齿空出的位置塞了棉花球。陈熙说,“你咬住棉花的时候,会感觉上下牙龈对在一起。再加上麻药劲没过,会感觉嘴边有点无力,不敢张嘴说话。”两个人再回去的路上,就这样沉默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一个小时后,王岚忍不住吐掉棉花,对陈熙说:“说话吧,没事儿!”
2
张芸第一次拔智齿是在2012年,此时距离她第一次发现自己长了智齿已经有两年多了。“我觉得我怎么这把年纪了还能长牙齿?就很奇怪,后来去问了才知道原来是智齿。知道的过程是很茫然的。”
当智齿有一点萌芽的时候,张芸就经常会像小朋友一样用舌头去舔。但那个时候读书,生活规律,智齿的存在尚未影响到张芸的生活;加上她听说拔智齿的过程之后,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我听说拔智齿要把肉划开,要缝合和拆线的。加上我有四颗,是个大工程,就加剧了我的害怕。”于是拔智齿的事情就慢慢被搁浅了。
上班之后,张芸的作息开始不规律起来。疲惫、身体状态不好,牙齿也开始跟着发炎、肿痛。“牙齿疼,周边牙肉很肿,很难休息入睡,恨不得把它咬碎的那种感觉。”终于,2012年6月,张芸鼓起勇气要去拔牙了。
一开始,她选择了一家私立医院,因为觉得私立医院技术更好,也安全一点,“但没想到竟然被赶出来了。”医生看了她的牙齿之后,表示害怕损坏神经,留下后遗症,于是劝她去上海口腔最权威的九院拔除。
这个建议暗示着她的智齿不是个小工程,也加深了她的恐惧。磨磨蹭蹭又拖延了三个月以后,她知道自己躲无可躲,终于去九院预约了拔牙。
“九院有一个专门的手术室的,然后你进去,需要戴他的那个蓝色帽子,穿着蓝色的鞋子,躺上去拔牙。”
张芸觉得那个过程很无助。“拔牙的时候,你躺在那里,就只能看着头上那个白晃晃的灯,感受着医生往你的口腔里涂黄色的消毒水,然后拿麻醉针打进你的牙龈——就是一阵很明显的那种疼、胀,很不爽的感觉。因为下面的牙齿长得比较坚固,医生会用榔头去敲打,你会感觉到那种震荡的感觉,然后牙齿摇晃着被拔出来。”张芸满脑子里都想着快点结束这个“战斗”。
然而对于张芸来说,另一个更大的战斗才刚刚开始。缝合伤口之后,24小时之内,张芸都在吐着血水。麻药过后,伤口也在隐隐作痛,不仅只能吃流食,然后还要冰敷。这让张芸十分后悔,有一种“我发炎时候那种痛,都是可以忍着的,但为什么拔完牙还要受这种罪”的感觉。
每一次进食、喝水都是一种考验,都会碰到那个伤口。“伤口一直会被这些刺激,所以很难愈合,一直渗着血。”一周之后,张芸去拆了线。但拆线之后也有困扰。智齿留出了一个空隙,容易堵塞食物残渣,每次吃完饭都要特意清洁一遍。
有了第一次痛苦的经历之后,之后两次拔智齿的经历对张芸来说就不算什么了。第二次,她把上牙拔掉;第三次,一口气拔了两颗。四颗智齿拔完共花了一年半,智齿这一关终于是过了。
“那个时候其实很少有人讨论智齿,倒是近几年多了起来,也是我自己拔了之后,我会听说有些人,要陆陆续续在拔。”甚至有些人到三十六三十七,才拔智齿。“我二十三岁就拔掉了,算是早早过了那一关吧。”
3
郑欣第一次发现智齿的原因,是因为正畸之后的“反弹”。初中整过牙的她,大一猛然发现下排的牙齿又开始不整齐了,于是趁暑假找了之前正畸的牙医去询问。
得知是由于智齿的挤压之后,郑欣迅速决定要去拔智齿。“因为整牙跟那个牙医很熟,加上觉得自己正畸的时候已经习惯了牙痛,那时候就觉得,再拔一颗可能也不需要害怕和担心吧。”
一周以后,郑欣就去口腔医院拔牙了。第一颗比较顺利,两周之后,她又去拔第二颗。但第二颗在拔除的时候,就没那么“一帆风顺”了。
“当时拔了将近三个小时,因为长得比较牢,死活拔不出来,于是牙医就一点点把牙敲碎拿出来。但牙根还在下面,不敢动,怕触动到下面的神经。”郑欣对持续的震动感印象深刻,眼睁睁地看着医生挥舞着各种器具,在她的嘴里“猛砸、猛拔”。
因为难度大,时间长,后来其他的牙医也开始过来帮忙。她有点哭笑不得,好在自己之前正畸的时候几乎每周都来,与牙医们也比较熟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她的紧张感。“相信医生很重要,选择一个装修不那么冷硬、消毒水不那么重的医院会好一点……”
由于拔牙时间过长,嘴又一直处于张开状态,结束时郑欣的嘴角拉伤了。一出医院,郑欣就买了一瓶冰水开始冷敷脸,到家后换成冷毛巾继续冷敷。这个过程比较痛苦,“不能长时间不停敷,脸会被冻僵,但冷毛巾一拿掉就又火辣辣的疼。”
到家之后,郑欣拔过牙的半张脸肿了起来。嘴角拉伤,加上麻药退去之后的疼痛,当天晚上她没有吃饭。脸肿和智齿带来的疼痛持续了一周,“好在我在家休息,那可真是疼得只想躺着!”吃了消炎药和止痛药,才感觉好一些。
拔智齿的经历提醒了郑欣要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牙齿。小时候正畸时,医生曾提醒郑欣认真刷牙,但事实上她并没有很重视这个问题。直到这一次,智齿把其他的牙齿顶歪之后,她慢慢地正视起了口腔护理。“现在就是特别注意刷牙的干净程度,上牙刷到位,然后也会配合牙线使用,每一年或者两年也会去复查一下,清洁一下牙齿。”
4
相比之下,杨皓的经历会显得顺利很多。去年,杨皓在补牙时,被医生提醒智齿侧生。“听说对后槽牙不好,长久危害大,就狠了狠心,当天就拔了。”
杨皓一共去拔了两次,一颗牙大概花费半个小时时间。但相比生理上的疼痛,杨皓坦承拔智齿时的心理压力很大。对发生的未知情况的恐惧,怕疼,怕器械,也听说过其他人拔智齿的经历,“肯定会心里犯怵。”
“我觉得最可怕是打麻药,那是在你比较清醒的情况下,冲着你的牙龈给灌进去。打完麻药就要对着你的牙,拿锥子什么的“咚咚咚”把你的牙一颗牙敲成各个部分,然后再拿钳子扭来扭去拔出来,变成一小块小块,再一块一块拿出来。”
杨皓回忆,当时很紧张,他没有精力观察周围的状况,只顾着自己紧张。回忆起来,他觉得自己当时脸色苍白,全身都是汗——尤其是在感受到工具疯狂敲打自己的牙时。
好在拔牙过程比较顺利,拔完之后他就觉得如释重负,心理完全放松。如果说有什么痛苦的地方,就是“不能用拔掉的一边嚼东西,不能吃辣的冰的。”
拔智齿的经历也让杨皓开始注意到牙齿的护理,“首先必须刷牙刷干净,尤其牙缝,然后入手了水牙线,发现清理残渣相当好。其次就是少吃甜食!”他总结道。
也许是受谚语“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的影响,口腔问题一直以来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CBNData联合阿里健康、云南白药发布的《2019饮食习惯与口腔健康白皮书》显示,国民对于口腔健康度的自评分较低,与此同时,仅有三成居民每年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就拿智齿这一普遍的成长现象来说,人们对牙齿的问题了解甚少,许多人都是在因为偶然原因才了解到自己长了智齿,甚至很多上一代的长辈都不知道作为正常生理现象的“智齿”的存在。
陈熙说:“当时告诉我妈长了智齿,她以为是什么疾病,我说是长了一颗歪掉的牙,她都有点不相信。”后来她才知道,父亲年轻时候也长过智齿,只是当时他不知道那是什么,甚至还想用手抠掉——最终牙齿发炎之后去医院检查,才知道那是智齿。
在张芸的印象里,对牙齿的护理知识还停留在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们怎么刷牙。在之后成长的过程中,关于牙齿的保健知识就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如果我没有长,我也不会知道智齿是什么。这还是因为身边有一个牙医朋友,才陆陆续续知道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近几年,对正处于智齿生长高峰期的年轻人来说,很多对智齿的了解也是因为身边拔牙的人的增多。“牙不痛,就没毛病”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对牙齿的误解,非要拖到疼痛难忍的时候才治疗,那才是噩梦的开始。
不过现在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口腔健康有多重要了,牙线、水牙线、电动牙刷等等都逐渐变成了许多年轻人再日常不过的日常用品,拜访牙医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年底了,要不先……拔个智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