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兖州鲁王府仪宾一一郭成都
明朝兖州鲁王府仪宾一一郭成都
郭景华
鲁王府仪宾郭成都,家住兖州府城西北三十里的高吴桥村。明万历《兖州府志》上称此村为高吴铺,清朝时称此村叫高吴镇。
仪宾郭成都,是高吴桥村明朝始祖宁威将军郭廷睿的第九代孙。《郭氏族谱》嘉庆=十四年版(1814年)第六页记载:"九世祖鲁府仪宾讳成都,一子开后,通祥。十世祖讳通祥,字美章,住李宫,三子开后,开勋丶开业、开猷。"还记载"仪宾郭成都,其父是八世祖郭应期,成都兄弟四人,长兄诩都、次兄辅都丶四弟明都。
鲁王的女儿称郡主,郡主的丈夫称郡马,孙女称县主,县主丈夫称仪宾。
郭成都是明鲁王府后期之仪宾,有其原因。明天启年(1628)间,农民起义军"白莲教“首徐洪儒、沈太师作乱,接联攻陷郓城丶邹县丶滕县三城。起义军依仗邹县为据点,连攻兖州城多次,府城危在旦夕。鲁王府宪王捐金数万两,招募乡勇进城防守。南高吴社高吴桥村的府学武庠生郭增歧和张家楼村的县学武庠生张所闻等人,义勇当先率乡民马将化等五百人,投本县上城墙助守府城。周元英《滋阳县乡土志》记载:"明郭增歧,字文康,邑人,郡庠生。天启未,白莲教匪徐鸿等作乱,突犯郡城,实邑令楊炳募勇捍贼。郭增歧与邑庠生张所闻,纠乡兵马将化等五百余人请自效。贼至辄击,屡有斩获,复大败贼于中山(心)店。增岐单骑追杀至邹县城南,始归。"《郭氏族谱》记载此事件,"故贼众不畏官兵,而畏乡兵,号为“牤牛阵”。即乡兵用了"田单火牛阵"之法,大败贼众,惧怕乡兵。
鲁宪王闻乡团大捷,召见郭增歧、张所闻,赠银帛等均不受。鲁宪王高其义,与郭、张联姻。高吴桥郭氏始祖是明朝皇帝洪武初年封号"宁威将军"郭廷睿,后裔家族兴旺,人才倍出,郭增歧武庠生大义杀贼`,这样的家族鲁宪王喜欢,门当户对,故许婚配。于是从跟随郭增歧英勇杀敌的族侄郭成都,许配县主,成为鲁王府仪宾。《郭氏族谱》没有记载九代郭成都是哪位鲁王府的仪宾?又是哪一年开始联姻的?家谱里也没有记载其带三子迁移住李宫村的郭家街?更没有迁移的原因或供说明。
明朝被满清灭亡,明朝鲁王府的十代鲁王监国朱以海及族人流亡江南,在浙江、福建等地又建立南明小朝廷,继续反清复明,坚持很多年,活动一直未断,直至监国朱以海病逝澎湖湾。期间,清朝政府对南明小朝廷和兖州鲁王府及后代实行残酷镇压与迫害,株灭九族,皇亲国戚不能幸免,纷纷逃亡避难。有的埋名改姓,有的投亲告友隐藏各地,唯恐躲之不及。兖州鲁王府后裔在清朝一代销声匿迹,此时期的府志、县志及相关史料都没有记载,讳莫如深。《郭氏族谱》只对郭成都有简单记载,他是鲁府仪宾,他及三子迁移住李宫村,唯恐暴露行踪被追查。
明兖州鲁王府世系,从洪武三年(1307)受封,到南明永历七年(1651)取消鲁王监国,前后283年,传十代十三王。按明朝"分封诸王之制"逐代加封,亲王之子封郡王,郡王以下逐代加封,为镇国将军丶辅国将军丶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丶辅国中尉丶奉国中尉,亲王之女封为郡主,郡主之夫称为郡马仪宾,郡王之孙女封为县主,县主之夫封为县主仪宾。
明亡后,鲁王后裔藏匿各处,逃住三河村的朱姓改为徐姓,避居漕河乡甄家桥的后代改朱姓为蒋姓和张姓,逃避谷村乡小厂的朱姓改为许氏(存疑),避居泗庄乡广家街的朱姓改为广姓等等。但他们改姓后,都还衍用鲁王府的辈份字运用至今。鲁王府辈字是:"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廉达,康庄遇本宁。"清道光年又续十字:"明历福友德,山来动祥光。" 2005年《郭氏族谱》序修时,郭景华、郭宗臻对仪宾郭成都迁出,到李宫村郭家街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有了新的认识。鲁王府仪宾是国戚,政治地位高,经济能力强,是家族和地方的知名人士,家里有楼房,有很大的影响力,至今提到其家族还称其为小楼里人家。仪宾郭成都及其子郭通祥,为什么不住高楼而迁出老家到偏僻之地的李宫呢?背后定有重要原因造成的。
郭氏家族有一支因祸迁出。《郭氏族谱》记载:"九世祖运久,自顺治十三年被诬告东人,逃居济宁州城东八里铺,是年生一子,名晋朝,后又生一子,名晋禄。晋朝仍居八里铺,晋禄居城北黄岔村。是因被陷害而出逃。今村名城北马庄村,有后裔200多人。
当明朝国破家亡之时,皇亲国戚丶遗老遗少都深受株连,为保住性命只好出逃家乡以避劫难。高吴桥村的鲁府仪宾郭城都也不能幸免,带着儿子通祥逃居李宫村。李宫村是兖州丶济宁丶汶上三县交界地带,穷乡僻壤,交通闭塞,运离官府,不易被人知道,是避难首选之地。他们移居后谨慎处世,低调为人,保得风平浪静,繁衍至今有200余人,叫李宫村郭家街。还有,仪宾郭成都们四弟明都,怕株连携子同文迁居大庄村,其二位长兄因无子未迁出高吴桥。这是鲁王府仪宾迁出高吴桥老家最好的诠释,是鲁王府后裔在清朝一代销声匿迹的根本原因,也是各种府县志等史料没有此记载的真正原因,反映出社会各界好心之人减少对他们的伤害而有意为之。
高吴桥村"宝善堂“郭氏九代的郭成都为兖州明朝鲁王府末期仪宾,村东门外南部有仪宾府,府第古建筑雄伟壮观,和村围子里的郭皇畿进士府、郭毓仪监生府,形成建筑群落,为郭氏家族显赫的重要标志。入清朝后,南方反清复明抗争活动持序很长段时间,清朝政府的镇压没有间断,。鲁王府的仪宾躲避迫害,迁往三县交界的三不管之地的李宫村,老家的府第毁坏于清初的战乱和洸河决口的水灾。至今,高吴桥村的仪宾府荡然无存了,象兗州鲁王皇城一样灰灭烟飞,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一代鲁王府仪宾消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