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信、照相馆及电影院(随笔)
【作者简介】作者毛竹:网名竹正青青,诞生于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著有诗歌散文小说集《灞水扬帆》,始终坚信:人生就是奋斗撞响的钟声在宣告自己的存在!
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用文字温暖人生
信、照相馆及电影院
文|毛竹
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打电话,多短小精悍,多干脆,多省劲,可谓是立竿见影手到病除。路远吗?想念吗?用手机来个视频聊天,一眨眼的工夫,帕米尔高原顶风冒雪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就与舟山群岛扬帆远航披蓑戴笠的风华正茂的渔民姑娘,在手机屏幕上见面了,并通话了。其音容笑貌互相都淋漓尽致地一览无余了。21世纪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科学就这样发达,这是以前几十个世纪的人做梦也想象不到的。秦始皇没看过彩电,毛主席没用过手机。现在给电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投稿,基本上没人用信封了,都采用发电子邮件,可谓是顺风顺水,千里江陵一日还了。不!只需眼睛一眨的工夫,黑龙江漠河人写的的新闻稿件,就到了海南岛天涯海角编辑眼前的屏幕上了。陈忠实终其一生都在投稿,他不懂也不玩更不碰电脑。他一辈子每次投稿都在写信,所以他一辈子写的投稿信估计已是累积等身。现在真的没人写信了吗?有!谈恋爱基本上都要写信。都要倾诉并表现自己对对方的爱,都要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哪怕俩人是邻居甚至是同桌。因为恋人之间有些话用嘴是根本说不出来的,还非得写信不可。其实现在谈情说爱双方都用短信特别是微信了,多省事多安全多方便多浪漫多神速!可是,有些复杂的事情在电话中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还非得写信不可。由此看来书信是灭绝不了的。有些人就是喜欢写信,有些人就是喜欢等信收信看信甚至欣赏信收藏信。世上有个卖啥的就有个买啥的,有个买啥的就有个卖啥的。学生敬爱老师,常常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感谢感激感恩,最少都要给老师写一封信。能收到学生信的老师是欣慰的,能经常收到学生信的老师是幸福的。据我所知老师一般都很少甚至不回学生的信,逢年过节能收到学生微信短信问候的老师是甜蜜的。过去或从前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是极其珍贵的,热恋中的情人,每次往来的书信的页数一般都在10页以上,可能还要夹带几张照片。再一个,人民群众要给上级有关部说明并反映情况,还非得写信不可。总而言之,虽然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书信这一古老的传情达意的形式是灭绝不了的。
我今年55岁了,从小长这么大我一直感到照相很贵。小时候村里来了照相的,能照起相的没有几家。我家贫寒,所以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根本就没留下任何一张照片。只是在初中毕业时,才与全班同学合影照了平生的第一次相,可惜这张照片早已不知去向。想起小学毕业,因为大家都没钱而老师也没有要求并组织大家照相,所以就没留下照片。初中毕业照相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摄影师正在调试,手里握着一个带线的球,嘴里不停地说别动别动马上就好了,但他嘴里的“好”字还没说出口,站在边上的一个男生突然扭过脸朝地上唾了一口。恰好摄影师把这给拍下来了,一个老鼠害了一锅汤。于是老师大怒,便把这个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一个七七四十九,你迟不唾早不唾单单这个时候唾,嘴里吃了屎了?……这同学脸灯笼似的,于是全班同学重照……我上初高中时照相馆很少,摄影师寥寥无几。往东15里的泄湖有照相馆,往西20里的洪庆有照相馆。初中毕业那年的寒冬腊月,好朋友用他家的自行车带着我往西骑20里,在洪庆街道的那家照相馆,俩人脸冻得铁青的,照了一张2寸的黑白合影。那时根本没有彩照。当时天气非常寒冷,应该是在元旦前后,因为路旁有标语,写的是祝贺毛主席诞辰多少周年,毛的生日是12月26日。后来照片取出来后,朋友一个劲地抱怨我没笑,因为他笑的很好。79年高中毕业时我没照毕业相,因为体育课我腿骨折,在家养了一个学期的病。上中师时,比我高一级的同村学友手拿照相机遇到了我,便给我照了一张,但后来照片他一直没给我,我想要么他忘了,要么他嫌我不主动给他钱,可能就是这样。83年参加工作,走上教学岗位,照的相慢慢就多了。但让我感到的是照相仍然很贵。80、90年代照相依然很贵,可再贵也要给父母照一张让后人思念的临终照啊!于是在父母还比较健康的时候,我东奔西跑地专门联系照相的人,并和他讲好价钱,把他引到家里,让他给父母一人照了一张彩色的,每张有两本书那么大,效果还挺好的。完成了这件大事后,我才稍微地心安理得了。跨入新世纪,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照相变得非常简单和方便,并使照相也不再高贵而神秘。因为随时随地想照就照,即使傻瓜也会照。照了以后,再找人打印出来,而且都是彩色,一张一元钱,挺便宜的。这简直是一次伟大的里程碑式的对于传统照相的颠覆与革命,对传统照相是一次巨大的猛烈的冲击与吞噬。可以说智能手机照相之功能,直接敲响了照相馆传统照相的丧钟。所以从此以后,照相馆简直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故现在的照相馆越来越少,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已经确实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了。活该!
电影院的萧条冷落与孤独寂寞,是从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的那一刻开始的。黄河彩电跨长江,安家落户沙家浜。有了电视,去电影院的人就少了。当黑白变成彩电,去电影院的人就更少了。当彩电变成液晶,可以说几乎没有人去电影院了。天线锅的出现,闭路电视的出现,网络电视的出现,越发地令彩电液晶的屏幕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无穷无尽、极具魅力。电影院没人去了,露天电影没人看了,坐在自己家里就可以随时随地地看电影看电视剧。电视里有个电影频道,不看电影还可以像看电影一样看电视剧。电影与电视剧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电视剧多得牛毛一般,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坐在自己家里多么方便,多么安闲舒适,多么为所欲为,多么肆无忌惮。可以抽着烟看,可以喝着茶看,可以嗑着瓜子看,可以嚼着花生看,可以坐着看,可以睡着看,还可以放碟片看,还可以放录像看。想看啥就看啥,想啥时看就啥时看,几十个频道挨个挑着看,精神生活简直就犹如皇帝的吃喝穿戴一般。到电影院去得花钱,况且夏天是那样的热,冬天是那样的冷,人声是那样的嘈杂,空气是那样的污浊,哪比得上在自己家里横一丈竖八尺的优哉游哉。想当初去电影院看电影,那是一种高雅与文明的享受。好电影那是很难买到票的。乡下人去城里走亲戚,城里的亲戚必然要请乡下人看一场电影,算是一种对乡下人的感情方面的很时髦的回报。男女谈恋爱男方必然要无数次地请女方到影院去看电影,所以电影院无疑成了男女爱情的媒人与证人,有好多爱情都是在电影院或明或暗的闪烁的灯光中谈成的。“文革”以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异常贫乏。农村很少演电影,每当农村演露天电影时,农村中的小伙子与姑娘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摸黑到外村或到工号去看,常常一走就是二三里,为了看电影大家精神很大兴致很高,再加上风华正茂与血气方刚,十八路纵队说着笑着走着还要唱着军歌,向前向前向前……不知不觉地就到了。有时没到电影就开了,有时到了电影还没开。如果到达的那个地方没有电影,他们就长长地叹一口气,就又双脚丈量马路似的有说有笑的回来了。回来时还要唱着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现在农村的电脑也越来越多了,好多没看过的“文革”时期的电影以及当时外国的电影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电脑上欣赏了,让人感到仿佛又回到了“文革”后的六七十年代。事实已经无情地并且残酷地证明着,温饱问题解决前后,人们迫切追求并需要的乃是高级高雅的丰富多彩的变化无穷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实证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电影电视特别是电脑的。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电视的日益普及与迅猛发展,特别是液晶电视与电脑的出现并应用,才无与伦比地敲响了电影院风雨飘摇气数已尽的丧钟,电视万岁!电脑万岁!
【本期编辑韩晗】
天安门文学编辑部人员
总编:海底月
主编:紫色玫瑰
副主编:梦未央
编辑:韩晗王 起
1、本刊所有来稿文责自负,附100字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真实姓名、生活照片,稿件以Word文档发送,否则不予受理。投稿微信:韩晗h15101221693,紫色玫瑰hudongmai
2、根据作品质量打赏,10元以内不发放,10元以外,一半赏金作稿酬(10日内结算),其余赏金作为平台运营,请加稿费发放人素素微信j13603499693。自愿参与,适度打赏。
3、中国诗歌报,简称中诗报,平均日在线创作人员10000多人。作为中国诗歌报所属的天安门文学平台,集文学、文艺、文化三位一体,主要刊发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故事、剧本、摄影、书法、绘画等体裁,欢迎投稿。